-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以江西赣州地区于都县
-
作者:郭杰华
期号:第7期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春节 习俗 传统文化
-
描述:客家人和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观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文化。
-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
作者:钟声宏 黄德权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客家特质
-
描述: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客家人居分布范围广,空间上基本上与当前倡导的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一致。客家人聚集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居住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生态良好,讲客家话,文化上崇文重教,经济普遍以农业为主线,对外交流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
-
从祖先崇拜到崇文重教——理学文化视野中的上犹客家民居门榜
-
作者:周建华 李竞帅
期号:第4期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门榜 祖先崇拜 崇文重教
-
描述:门榜是客家民居的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江西省上犹县客家民居现今仍然保存着原始的、丰富多样的门榜。这些门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了中国人祖先崇拜的古老传统、中原文化的传统 ,体现了历经漂泊的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 ,是客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
论客家勤俭优良传统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
作者:王海燕
期号:第1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勤俭优良传统 客家 廉洁文化建设
-
描述:劳节俭的品德。关于客家人的勤俭,我们可以从客家地区历代地方志书、中外专家学者的著述以及客家流行的谚语中随处见到。直至今天,在客家人身上仍然保留着勤俭这一传统美德。他们的"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的品格,在今天倡导的廉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客家教育文化的多元性探讨: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例
-
作者:何尚武 侯秋霞
期号:第6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教育文化 多元性
-
描述:客家教育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儒家传统文化是其构成的主体框架和核心要素。客家教育文化融合了科举教育文化、客商教育文化、西方宗教教育文化、客家民系民俗教育文化等东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文化因子,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征的多元融合的教育文化特色,对世界客都——梅州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屈大均 围屋建筑 客家社会
-
描述: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客家工艺美术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作者:李艳
期号:第3期
来源:艺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旅游产品 包装设计要素 视觉和触觉
-
描述:本文在调查了解、认真分析和研究江西客家产品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旅游产品从包装设计要素方面着手,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注重客家工艺美术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
-
体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探析
-
作者:李吉远 谢业雷
期号:第3期
来源: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武术文化 载体
-
描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田野考察法,从体育人类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客家武术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客家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及文化传统,武术与舞狮、宗教信仰等民俗文艺的结合,使客家武术载体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并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客家武术自身特色。
-
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
-
作者:廖一珊
期号:第12期
来源:文化产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妇女服饰
-
描述:赣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客家文化有的沉淀下来,有的已然消失。服饰是反映善良朴素的客家妇女漫长的日常生活辛勤劳作的一个真实写照,蕴含着她们朴素的生活理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发掘、研究客家服饰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浅谈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
作者:罗洁
期号:第21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居 美学 价值
-
描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珍贵的"活化石",她是世界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并保护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