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096)
报纸(6255)
图书(1414)
学位论文(1221)
视频(386)
会议论文(341)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096)
报纸 (6255)
图书 (1414)
学位论文 (1221)
视频 (386)
会议论文 (341)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398)
2014(12015)
2009(694)
2007(354)
2005(81)
2004(125)
2002(48)
2000(55)
1997(18)
1992(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25)
客家(113)
大众文艺(50)
歌海(2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
创作评谭(18)
中州学刊(11)
食品与生活(11)
科技信息(8)
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
于都客家唢呐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唢呐  客家  打击乐  顺口溜 
描述:江西于都的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干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丹棱县志》)于都唢呐一般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一
作者:袁丽红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壮族  客家  杂居  空间结构 
描述: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论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兼辨“客家武装移民”说
作者:王明前  期号:第5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客家  客家族群心态  拜上帝信仰 
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客家社会。拜上帝信仰有利促进了广西客家社区军事化的形成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客家族群心态深刻影响了太平天国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起义不是所谓的“客家武装移民”,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政治目标的农民起义。
客家形成问题探析
作者:李荣  期号:第4期 来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中原汉人  同化  形成 
描述:客家系因战乱由中原南迁的汉族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之际。客家发展为现在这样一个具有众多人口的民系 ,不是只靠中原迁来的汉人的自身繁衍 ,而是包括了同化当地的土著畲族和其他汉人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客家藤茶文化
作者:林更生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茶文化  黄河流域  汉人 
描述:1中国的客家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南下至江西、福建以及广东
叶剑英诗歌的客家情愫
作者:赖粤东  期号:第3期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情愫  诗词 
描述:有诗帅之誉的叶剑英,在其部分诗词作品中,具有比较明显的崇本入世、怀旧重义、达观归根等情愫。这些情愫与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客家情愫是叶帅伟人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鸡蛋在客家人生命中的文化透视
作者:蓝希瑜  期号:第6期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鸡蛋  客家  文化  解构 
描述:鸡蛋确认生命 ,界定人生各阶段 ,充斥人生各礼俗 ,成为客家地区极其普遍的文化事象。对它的解读 ,有益于理解客家心灵深处的族群内质 ,解构客家人生命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体系。
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特色浅析
作者:徐进  期号:第3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居  建筑艺术 
描述: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特别是粤、闽、赣三省交界客家集聚区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姿多彩。本文主要分析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特色。
客家楹联的意蕴美
作者:于年河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楹联  意蕴美 
描述:客家楹联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与客家各种文艺样式同样获得长足的发展,其重要特色是具有意蕴之美。这大致可以从内涵丰厚,情韵幽远,格调高雅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构建客家廉“豸”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罗剑彪  期号:第18期 来源:科学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廉豸文化  探索  思考 
描述:地方优势,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客家大文化中,对构建客家廉“豸”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推进客家廉“豸”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