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梅州,中国式的诗意栖居
-
作者:邱李伟
期号:第11期
来源:旅游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梅州 诗意栖居 中国式 客家风情
-
描述:是饱含他们深情厚爱的心灵领地。客家人对梅州的深爱,不为别的,只因她浓浓的客家风情和深深的客家足迹。 山水间山歌传情,围屋间扣肉飘香,梅州是客家人内心深处的地方,更是你了解客家文化不可不去的地方。在梅州,一寸土地、一座房子、甚至一草一木都渗透着客家文化的点点滴滴。有人曾发问,“客家为何人”,而事实上,客家人的是与否,不在居之地所和人之外貌,而在于独一无二的客家文化中。 客都深处别样风情 在梅州,令人感叹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就是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是符合中国审美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典范,土地劳作、编织身上衣等无一不精,教儿育女、打理家事样样圆满。赞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对客家文化的敬仰之情。 若是幸运,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美食,豆腐为皮鲜肉入馅的酿豆腐、飘香的梅菜扣肉,品一下浓香不散的擂茶,感受客家人的热情和别致的生活哲学。
-
西部学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西部 四川大学 研究中心 四川省 历史系 社科院 龙泉驿区
-
描述:科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harerfuord college、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海外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成果:专著《余?传》、《蒙古定蜀史稿》、《宋元之际的泸州》、《宋元战争史》、《宋哲元传》、《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元朝卷)》、《四川简史》、《四川通史》、《天下四川人》、《四川客家》、《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等。主持策划、打造成都市洛带古镇客家文化品牌。获省政府级二等社科成果奖2项、三等奖8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四项,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
-
《粤商研究》栏目简介与稿约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广东商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商 特色栏目 稿约 比较研究 广东 立体化 商帮 商学院 文化精神 变迁
-
描述:有“粤”和“商”的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于2006年底成立了“粤商研究中心”,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关注粤商的学者和企业家,是粤商研究的一个主阵地。在此背景下,《广东商学院学报》的《粤商研究》栏目应运而生。此栏目倡导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截面对“粤商”进行立体化研究,力求在打造特色栏目的同时,为粤商再创辉煌尽一份绵力。此栏目创办时间不长,但其立体化的研究思路已初见成效。如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粤商的经商之道,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粤商战略转型》、《广东温氏集团企业“和”文化精神的制度化研究》等;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粤商的源起、发展和变迁以及粤商与其他商帮的异同点,有《粤商历史简论》、《试论潮商》、《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与客家商人的比较研究》等;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粤商的精神与文化特质及其变迁,有《岭南文化嵌入性对珠三角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的影响》...
-
关注古村落文化:客家人的桃花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村落文化 桃花源 客家人 建筑形制 自然村 梅州市 广东省 围龙屋
-
描述:。寺前排在东头,塘肚在西头,高田居中。元代天历年间建造的从梅县到兴宁、龙川再到韶关或广州去的东牛驿道,在高田和塘肚之间穿过,进入狭窄的山谷。这三座村子,面向富饶的梅城盆地,背后便是山区,山那边是更大的兴宁盆地。在山地和盆地交界处的官路边,往往是商旅行人打尖住宿的地方,通常都会形成村子。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的主姓都是潘姓,三村共有潘姓400多户,2000人左右。其中寺前排700多人,高田600多人,塘肚600多人。他们是同一个宗族,“老祖屋”在寺前排。梅县居民98%以上是客家人,这潘姓也是客家。客家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从古以来,由于中原人口稠密,灾荒时见,便陆续有人向南方人口稀少的地方迁徙垦拓,先到江淮地区,再渡江而南,辗转直至赣、闽、粤。这些南迁者与当地土著居民又争斗又融合,几经演变,在大江以南直至海陬形...
-
猪肚包鸡吸金有术,火过一冬又一春
-
作者:山石
期号:第3期
来源:商道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就打破了所谓的季节限制,在火过2010年冬天后,又迎来了新一轮更加强劲的投资热潮。大家为啥放着那些应季的生意不做,一窝蜂扑在这“返季”项目上呢? 三次吃出百万商机 “昏了头啦!”“脑袋进水了!”——最近,一向精明的陈川生常被朋友们如此评价,就因为他要在天气暖和时投资一个好像只适合秋冬做的生意——珍旺猪肚包鸡。其实,陈川生与猪肚包鸡的结缘不过个把月时间,吃过仅仅三次而已,可他已经被彻底迷住了。 第一次品尝珍旺猪肚包鸡,是在年前的同学聚会上,他从来没吃过那么有意思的美食。猪肚包鸡是一道古老的客家传统菜,就是将一整只鸡塞进一个猪肚里,然后将其放入富含多种中药材的秘制汤底中长时间熬煮,是广东老火靓汤、药膳和养生火锅的完美结合。与其他火锅相比,珍旺猪肚包鸡吃法特别,讲究分步而食,一步一味,口感层次相当丰富。
-
蜗居的梦境
-
作者:杨昌军
期号:第5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圆梦的机会。 新年的正月初五,我们清早自闽北开车奔袭五百余里,来到了位于闽南南靖县的湖岽山坡上。脚下依山而建的就是驰名中外的田螺坑土楼群,四圆一方的五幢土楼,形成了“四菜一汤”式的奇妙组合。黄的土墙青的瓦顶,方方圆圆层层叠叠,镶嵌在这寂静的崇山峻岭之中,起伏于波浪翻滚的梯田之间。好一幅世外桃源!就像藏身深闺的女儿,一旦掀起了盖头,恰如这午后的阳光,让人眼花缭乱。本来刚刚从舟车的困顿之中醒来,此刻竟又恍如半梦半醒之间。 眼前的这副景致雷倒的绝不仅是我等凡夫俗子,它曾扎扎实实地唬住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自打上世纪60年代初,它们就对中国崇山峻岭中的这许多类似核反应堆或者导弹发射架模样的东西惊慌不已,每年仅卫星照片就搜集了上亿张。1985年12月,一对高鼻篮眼的家伙,好奇地在各土楼客串了几天,土楼人设酒杀鸡作食相迎。
-
讲述 客家草本经
-
作者:叶炳昌
期号:第11期
来源:生活文摘·养生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山塘水库成网,小桥流水欢歌的丘陵地区,但却是“贬谪之乡、避乱之乡、瘴疠之乡”。在这闻名遐迩的客家人聚集地,许是新旧“三乡”特有的地理、历史与人员素质等环境所决定,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使用渊源流长,不少的祖传秘方对治防疑难杂症煞是有效,用当地人的话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 我的童年孱弱,病痛不少。从记事起到二十一岁步入军营,除去见识过几次青霉素针剂并留下“恐针症”外,大凡有病都服中药。母亲是远近有名的慈家,懂得许多中草药。我们兄妹六人在成家立业之前,即便在襁褓之中,头痛发烧跌打损伤都由母亲觅中草药“搞掂”。当年如此这般,实出无奈:上有老下有小的偌大家庭,没钱去医院求治。 前年回乡省亲,父母兄妹儿孙一堂叙旧聊天,慈母说起一则佚事:一次,我随母上山砍柴,突然全身发冷抽蓄,倒地呻吟。
-
孙淑元:客家文化 客家情
-
作者:石依 杨舒霞 万艳琴
期号:第5期
来源:荣誉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合嘉企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顺嘉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南方贸易公司总经理,兼任大埔县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理事长、香港嘉应商会常务会董、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委会常委、港区妇联代表联谊会理事/副秘书长、香港梅州联会常务会董、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妇委会执委、广州市妇联执委。】 平稳的事业,是服务的基础 有人说:“哪里有阳光,那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那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似乎与生俱来,奋斗的精神是客家人的标志,不论男女,这样的标志皆具有。 孙淑元女士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父亲早在抗战时期已在香港做生意,1957年中国首届交易会前已经做国货生意,是香港地区陶瓷总代理,改革开放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进出口统一经营的模式,但是那份对商业的敏锐感却在孙淑元女士身上沉淀了下来
-
专卖故乡土 穷教师终成百万宦姐
-
作者:杜文义
期号:第6期
来源:生意经·创业银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生日,他千叮万嘱我一定要去参加,因为他到时要送给我一个惊喜。我去到时,发现这惊喜是一瓶黄河水。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本以为是这位同学从祖国带回来的,后来一问才知他是从敦煌网上买的,现在,我将这瓶来自祖国的黄河水摆在家里,每当看到它的时候心中就异常感动。” 陈柳云突发灵感:别人利用海外游子的思乡情结,把黄河水卖出了天价。那么自己家乡的黄河土也是取之不尽的,论纪念意义要比黄河水浓厚深重得多,且更容易运送和保存,卖黄河土或许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傍着官方活动,打造民间版纪念品 当陈柳云与身边的人谈及卖黄河土的想法时,大家都给她泼冷水,只有丈夫理解和支持她。但丈夫认为,卖黄河土与别人卖黄河水的创意同出一辙,简单模仿他人不如大胆超越。他提醒陈柳云,世界客家播迁路圣土采集活动很快将在二帝陵进行圣土汇集仪式,届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众多媒体将进行现场直播和实时报道,如果能让“祖根地圣土”搭上这趟“顺风车”,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
洪坑,客家人的诗意田园
-
作者:陈平
期号:第2期
来源:地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而名声鹊起,如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从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客家人已经在洪坑村繁衍生息了800多年。在洪坑村,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及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野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闽南客家乡土画卷。 初春的一天,我沿着平静清澈的洪川溪走进洪坑村,几个农家女在溪边的青条石板上挥动棒槌敲打着衣裳,五六只顽皮的鸭子在水中嬉戏,一派和谐景象。走着走着,路右边闪出一座巨大的圆形土楼,这就是著名的“土楼王子”振成楼。此楼是洪坑村的核心,外环四层,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内环两层,中间还有气派的祖堂。这个宽敞明亮的祖堂大厅好似现代的多功能厅,供全楼居民婚丧聚会、待客看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