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中华五色在赣南客家民居中的影响
-
作者:邹育君
期号:第6期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五色 赣南客家民居 影响与运用
-
描述:赣南客家民居在中国丰富灿烂的传统民居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赣南客家民居的色彩设计文化的研究,从中看到传统的中华五色系统对其的深刻影响和作用,加强对中华五色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强调中华五色系统文化在赣南客家民居中支撑与源泉作用。
-
旧城改造中建筑形制的普遍适用性研究
-
作者:覃巧华 罗瑛 邱桂莹
期号:第30期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旧城改造 适用性
-
描述:对广西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将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形式运用到南宁旧城区改造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南宁市人民路北二里旧区改造方案做了进一步探讨,指出围龙屋对南宁市旧城改造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南宁旧城区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客家五星级酒店建筑设计实例探究
-
作者:谢锦青
期号:第17期
来源:建筑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酒店建筑 客家文化 设计理念 总体布局
-
描述:文章主要结合某五星级大酒店建筑设计实例,客家文化在酒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充分体现客家地域文化、当地居住文化等各种元素,探索和引领各地酒店发展趋向的客家文化建筑形态。
-
洛带客家吉祥纹样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
作者:骆双
期号:第5期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带客家 传统吉祥纹样 旅游产品
-
描述:成都洛带古镇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本文深入研究洛带客家传统吉祥纹样,详细分析洛带客家纹样与中国传统纹样和其他客家地区传统吉祥纹样的区别,针对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同质化、重复化、无特色性的现象,提取洛带传统吉祥纹样运用到旅游产品中去,设计出独具洛带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
-
浅谈赣南客家装饰纹样在餐饮内部空间的应用
-
作者:肖贞
期号:第44期
来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装饰纹样 地方特色 餐饮空间
-
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餐饮消费者已转变为对环境的文化内涵、意蕴氛围、艺术品位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现代餐饮空间中虽融入了新的内容,但赣南客家装饰纹样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将赣南客家装饰纹样运用在地方特色餐饮空间设计中给地方特色空间的装饰提供了主题,美化了环境,也为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
民风民俗:客家山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民风民俗 山歌 地方色彩 传统风格 《诗经》 表现手法 创作 唐诗
-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具有客家语言、风土民情等地方色彩,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和唐诗律绝的优良传统风格,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运用比喻、双关、排比、对偶、顶真、夸张等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第一段]
-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土楼文化融入教学
-
作者:江剑锷
期号:第3期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客家土楼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方特色鲜明,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近年来,我校已成功地挖掘开发地方课程,让土楼文化走进课堂融入语文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此为契机,笔者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土楼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语文教学。
-
梅县与兴国县传统客家山歌文化同源研究
-
作者:谢欢 阚蕾
期号:第8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客家山歌 比较 同源
-
描述:本文通过对梅县与兴国县在同一时期所呈现出的传统客家山歌音乐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总结这两个同源异地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佐证其文化同源关系,进而以点触面,将其运用于整个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
-
客家「姜绍祖抗日歌」探析
-
作者:邱春美
期号:第14期
来源:大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绍祖 客家 义民勇 叙事诗
-
描述:,除分析其韵律外,也归纳有同字押韵、入声字与平上去声通押、合口音与不合口音通押、鼻化音与非鼻化音通押现象。再论及歌谣描写技巧方面,则以整齐的句式、丰富的想像、套语的运用、生动的问答等艺卫手法析论和举例说明。
这篇属於客家中型历史叙事诗,可与史书互相参照,乃台湾早期可贵的抄本诗歌。
-
赣南方言的历史演变举要
-
作者:郑材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普通话 历史演变 客家话 面条 赣州市 洋火 音素 典出人 世居
-
描述:角落,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和电影事业迅速发展,使方言再次受到冲击。冲击的结果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话的运用已经从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城镇逐步走向农村;二是本地区的方言从普通话中吸收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