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非遗花朝戏的嬗变与传承发展
-
作者:李绮
期号:第19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花朝戏 嬗变 传承 发展
-
描述:花朝戏的嬗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紫金乃至客家社会的发展史。正因为在花朝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朝戏人承前启后、博采众长、与时创新,使其虽饱受风雨沧桑但至今仍生机勃勃、艺韵留香、魅力不减。所以,它的传承与发展牵动着客家人的心,被赋予新的文化精神,必将迎来新的事象。
-
广东客家人移居广西玉林的历史溯源与家族观念考察:以桂东南一
-
作者:项萌 邓敏
期号:第9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族 集体记忆 客家 广西
-
描述:体现了客家族群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脉络下的再生和创新的社会文化过程,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为村落社会认同提供了深层基础,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联系和家族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
岭南客家民间舞蹈与竹文化的融合发展
-
作者:朴红梅
期号:第6期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客家 民间舞蹈 竹文化
-
描述:客家民间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变革都是客家人迁徙历史的写照与再现。客家舞蹈在闽西诞生,在赣南孕育,最终在岭南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和创新的碰撞下蓬勃发展。
-
文化“富矿”为何罹患文化缺失症?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之城、“三型文化”(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叫响“深圳学派”与建设“公共智库”,到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与“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再到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调查、实施“市民阅读
-
构建互动网络 培育公民社会
-
作者:李梅 杜文平
期号:第4期
来源:企业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社区发展中的效用分析。以往的社区事务,通常由“社区发展协会”负责推动,这类基层组织既缺乏经费、人力,又没有吸引人的创意或理念,便沦为形式化的公家机构,无法真正发挥其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大学与“社会自治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推动客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作者:丘晓明
期号:第12期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
-
描述:蕉岭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应顺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认真挖掘、整理、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满足客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客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论赣南旅游开发中地域民俗文化创意品牌的塑造
-
作者:吴宏敏 吴惟
期号:第11期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俗文化 赣南采茶戏 文化旅游资源 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 旅游开发 民俗活动 旅游者 客家人 旅游资源开发
-
描述: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其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俗旅游是一种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民俗活动,可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体会到当地的
-
客家围屋的创新性数字化表现
-
作者:丁粤红
期号:第11期
来源:美术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屋 客家文化 数字化 文化特色 南方山区 造型 景观形态 民居形式 设计 软件制作
-
描述:客家围屋是特殊的民居形式,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以及台湾等地。围屋的独特性,在于其别具一格的结构与造型,结构上将实现了防御与生活两兼顾,造型上采取外围整体与内部分户设计。客家围屋的构造融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与南方山区文化特色,苍劲厚重的外观蕴涵着特殊的魅力
-
客家与太平天国革命
-
作者:钟文典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天国起义 天父 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革命 冯云山 客家话 太平军 肖朝贵 洪秀全 拜上帝教
-
描述: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基本群众主要是客家人。太平天国起义是在客家人的鼓动与组织下兴起的。因此,太平天国文书和人员交往多用客家话。在大平天国的条规、制度和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反映了客家人的风俗习惯。究其原因,实与客家人的政治、经济生活动荡不安,以及客家民系勤劳勇敢、富于冒险进取等性格有关。
-
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潘锡岳
期号:第12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传统客家山歌 发展 文化创新 资源开发
-
描述: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拥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特别的审美价值。现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其不仅仅包括山歌的搜集与保护,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以及开发利用好山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