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105)
期刊(1366)
学位论文(785)
视频(118)
图书(58)
会议论文(42)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105)
期刊 (1366)
学位论文 (785)
视频 (118)
图书 (58)
会议论文 (42)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119)
2014(2052)
2013(825)
2012(863)
2011(828)
2010(679)
2009(389)
2008(311)
2007(183)
2002(1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151)
其它(922)
三明日报(191)
广州日报(109)
人民日报海外版(73)
台声(17)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康健杂志(1)
法制与经济(1)
广西经济(1)
文教与社会力:敬字亭与客家社会意象的建构
作者:傅宝玉  期号:第2期 来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敬字亭  惜字崇文  文化符号  集体记忆  公众场域  社会建构 
描述:關信仰文化爲例,分別由惜字現象所涉及的國家控制、文字教化與社會統合等角度,探討敬字亭所代表的文化基模(culture schema)的底層意涵,並從集體記憶與空間場域兩個面向切入,解析當代客家意識的建構。根據本文研究發現,敬字亭作爲一種集體記憶與文化符號,從傳統到當代似乎呈現以下之趨向:(一)「惜字崇文」的象徵意義被保留,並轉介爲對知識教育的講求。(二)地方社會交織互構與自我超克的記憶落實爲社區振興與在地情感的凝聚。(三)同時有關文教與社會力的記憶被聯繫到客家文化特有脈絡中,並進一步透過惜字祭典與相關展演論述的不斷操作,在當代客家族群文化重振運動的現實情境下,「敬字亭」作爲高揭文教與社會力的指標,成爲體現當代客家社會意象,實踐客家族群主體性的建構媒介。本文研究旨趣在嘗試透過敬字亭此一傳統符號與客家社會的關係爲例,理解當代客家社會建構的某些線索。
婚姻对女性族群认同的影响-以台湾闽客通婚为例
作者:王雯君  期号:第2期 来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认同  闽客通婚  族群情境论  族群边界  多重认同 
描述:。最後,受訪者普遍認爲子女的族群認同應該從父認定,至於方言教育則以市場取向爲,閩語比客語重要,然而方言皆不及英語重要。所以,通婚對女性的族群認同的確會因爲不同情境而考量不同因素,進而有不同或多面的影響。
Variability in the Frequency
作者:林慧玲 陳韻儒 林媽利 陳恆德 沈麗娟  期号:第5期 来源:藥物食品分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N  乙醯轉移酶2  原住民  單一核苷酸多型性  台灣 
描述:N-acetyl transferase 2, NAT2),進行單一核苷酸多型性研究。本研究主要使用TaqMan®方法進行基因型分析,並以聚合酶鏈鎖反應暨限制片段長度多型性(PCr-rFLP)方法,驗證NAT2之三個單一核苷酸多型性(NAT2*5、NAT2*6 及NAT2*7)。結果顯示在不同台灣族群中,NAT2之3個單一核苷酸多型性的基因型分布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其中緩慢乙醯化代謝之基因型分布率從客家人的32.0%至排灣族的75.5%;於泰雅族中未發現NAT2*5對偶基因,但排灣族中NAT2*5對偶基因分布率則達31.6%;NAT2*6及NAT2*7單一核苷酸多型性對偶基因在各族群中的分布率分別爲11.2-37.0%及17.0-53.0%。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的原住民及漢人種族,在藥物代謝基因NAT2之基因型上有明顯差異,可能導致不同人種在使用藥品時,導致產生不同的療效及不良藥品反應。未來,進一步研究台灣族群與其他相關藥品代謝酵素基因多型性的關係,以提供藥品治療時之資訊。
地志书写港市想像-龙瑛宗的花莲文学
作者:王惠珍  期号:第6期 来源:东华汉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瑛宗  花莲文学  客家  原住民  杜南远 
描述:隔絕了他與島都文壇直接互動的機會,但卻讓他更有餘裕耽溺於個人孤獨情緒,任其想像馳騁於其中,進而孕育出深具浪漫義色彩的杜南遠小說系列。同時,龍瑛宗也見證了1940年代初花蓮港廳的現代化、多元族群的互
台湾客家油纸伞文化创意产业及图像彩绘与意涵传达之研究
作者:林宥涵 王蓝亭  期号:第6期 来源:艺术研究期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油纸伞  文化创意  图像  彩绘  传达 
描述:画师创作的图像元素大部分仍依消费者需求?导向,其中以花卉图像彩绘较多,如代表客家意象的桐花图像、牡丹图像、梅花图像等,均是传达给大众象徵富贵长春的深层创作意象。图像彩绘技法以写意彩绘?,客家油纸伞在
“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召开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民俗文化  梅州  研究机构  主要议题  客家文化  民俗艺术  社会变迁 
描述:为不同地域的客家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使客家研究更加客观、理性和深入。本次学术讨论会有两场主题报告,其均于客家研究和建构客家学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第一场报告以“族群关系”为关键词。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探析了韩江流域客家人被视为一个族群的观念历史形成过程,指出这一观念的形成明显受到该地域百姓口耳相传的关于祖先来源的“历史记忆”的影响,但关键在于实现对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人群分类观念的超越。台湾中央大学丘昌泰教授通过比较台北市和高雄市隐形客家人口指出:隐性化程度与客语能力呈反比关系;都会客家家庭中子女,其客语能力亦随隐形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大都会的客家人为了谋求生活,刻意隐藏自己的性格,借着族群、语言、行为与婚姻的同化而逐渐淡化客家的自我认同与客家意识,因而丧失客家的特质,从学理上讲,台湾都会客家这种隐形化情况会导...
越来“粤”入味
作者:ZZ  期号:第7期 来源:优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有着丰富的食材搭配、口感多变深入人心,又一直以营养丰富、清淡健康而备受喜爱,时至今日,粤菜早已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入味,而在成都这样一座以美食休闲著称的城市里,且不论遍布大街小巷内星罗密布的粤菜馆子,甄选五湖四海美味款待八方宾客的各大酒店内,自然也少不了这样一味经典菜系。 流行的时间久了,就成了经典 提及粤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又称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看看在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餐馆,几乎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广东人,认为粤菜是八大菜系之首。 粤菜最古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中原文化的南移让中原饮食制作的技艺、炊具、食具和百越农渔丰富物产结合,也可以说是粤式饮食的起点,而南宋时因御厨随往羊城,更让粤菜的技艺和特点日趋成熟,就连其使用的食材,也已然超越了普通寻常之物,此间精彩有南宋周去非《领外代答》为证:“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牛生塘村民的那些IT事儿
作者:吴杨盈荟 汤铭  期号:第38期 来源:计算机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省道从村里穿过、距离镇政府较近,且靠近河流这三重优势让牛生塘村也迎来了自身繁荣的工业开发时期。多间工厂的相继进驻开办,以及电子工业园区的奠基与平整土地,彻底打破了这里的沉静。各家各户的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赚钱,村中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渐渐成为了主要的人口。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有着与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的时代烙痕和命运。在21世纪已经拉开序幕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已过去30余年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重要产业的今天,这里的民众在IT方面有着怎样的生活与故事?IT于他们,究竟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陌生名词,还是已经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本期的《计算机世界》就带你走进三个牛生塘村民的生活,让你看一看少年、青年、中年三代村民身边的那些IT事儿。 电脑基本全不会 一部手机游世界 朱小丰 14岁 初二学生 朱小丰坐在床沿上,低头摆弄着手中的一部山寨手机。
寻找赣之源
作者:李军  期号:第8期 来源:声屏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代的相对个性。它以变化无穷、充满活力的母性慈爱,默默地编织着一条条生态链条,把江西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并忠诚地记录着其生命的孕育、繁衍、生长、衰老、再孕育、再繁衍的整个历史变迁过程。它不仅仅是江西赣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历史是一条河。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人类文明的发展,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舞台。在这条终日流淌的大河旁,涌现出许许多多重要人物。如唐宋八大家就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个领军人物生活在这条河流上,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初唐四杰王勃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情操;由明至清,江西两次移民大迁徙,客家人漂洋过海遍及五洲。一时间,十八滩头成为土客文化分界线,千年古风凝成客家文化之精髓。
浅谈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与发展
作者:刘丽云  期号:第65期 来源:读写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小提琴的人数相提并论。古筝艺术从原先的风毛麟角走向了可喜的普及,又从普及走向可贺的提高,如今又逐渐不可估量的渗入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之中。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 (一)古筝的概念 筝,又名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远在公元前五年至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即现在的陕西一带),所以又叫秦筝。在2千多年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她以其优美细腻的音色,别具一格的韵味,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在民族器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广泛流播海内外,深受世人喜爱。 (二)建国前演奏技法的流变 筝在东汉、三国时代曾被文人雅士称之为“群声之主,众乐之题”,足见其地位之高,在晋代则被誉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更为普及,甚至在一些诗词中也有描述,如“平生所愿,愿作乐中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等等,可以看出古筝在当时已是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了,在以后的数百年音,古筝经过历文人、艺人的创造和发展,演奏曲目和演奏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潮州、山东、河南、客家、内蒙、朝鲜等9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