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与缅彝语的特殊渊源探索
作者:罗肇锦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彝语支  渊源  客语  宗教信仰  社会习俗  哈尼语  纳西语  拉祜语 
描述:学术上一般称彝语、哈尼、纳西语、白、拉祜、傈僳等为“缅彝语系的彝语支”,这些语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边区的山峦,他们生活在山区数千年,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等习俗。另外在闽、粤、赣山区,也住有一支有着独特语言、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客家。
“客家”不能称为“民族
作者:梁藩  期号:第10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客家文学  客家人  少数民族  中国文学史  作家  世纪初  访问  下意识  粤东 
描述:有下意识地去专写这个民族"。对此,笔者不禁愕然,不惜费点笔墨以溯其源。什么是"客家"?客家是住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的居民群体。西晋末永嘉年间(公元4世纪初),家居黄河流
谈湘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温萍  期号:第3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艺术特色  湘东  少数民族  茶陵  江西  边缘山区  环境比较  土著居民  湖南 
描述:都、策源、石州、下村、平乐、龙溪、船形、城东、三河、河西、圹田乡(非纯客区)。他们的语言复杂,除客家外,尚有酃县(属长沙语系)、茶陵等。据酃县县志记载,当地土著居民,只有瑶族而无其他少数民族
客家歌谣民俗价值试探
作者:吴福文  期号:第2期 来源:民间文艺季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歌谣  客家妇女  民俗价值  客家地区  山歌  华侨  童谣  侨乡  番客  月光 
描述:关于客家歌谣的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论述者可谓多矣,本文就客家歌谣民俗志功能作些探讨。客家歌谣所涉猎的民俗范围很广,但客家毕竟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这些古老而传统的习俗与汉民族别地多为大同小异,所以,本文仅欲论谈客家明显有别于别地的三种有代表性的风俗:尊师重学、出洋过番和客家妇女。
《客方言》中的农业类词语浅析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4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方言  词语  荷兰豆  说文  方言研究  农业文化  落花生  客家地区  真正意义  考证 
描述:真正意义上的客家方言研究始于嘉庆初年镇平人(今蕉岭)黄钊的《石窟一征》,该书从考证词语的历史渊源角度出发,辑录了四百多个词语。光绪24年温仲和以此书作底本编成《嘉应州志》卷七《方言》。
客家节俗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之比较研究——以桂东客家“二月二
作者:吕红艳  期号:第4期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二月二”  壮族  “三月三”  比较研究 
描述: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们特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对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本质意义和习俗信仰功能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发现人类文化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并认识民俗节日背后深层的信仰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粄文化词语研究
作者:李林浩 陈苏方  期号:第6期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词语 
描述:粄作为客家米食的一大特色,不管是在原料、制作工具,还是在客家礼俗以及民间口语中,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朴实的乡村气息。在客家方言中,与粄有关的词语丰富多姿,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客家粄文化。本文的写作侧重于描述客家粄文化词语,并结合一系列的民俗事项,来进一步探析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作者:喻述君  期号:第14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语  语法  语音  古汉语 
描述:客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本文简单分析客家中遗留的古汉语语法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初探赣南客家儿童服饰图案的特征
作者:陈云霞 蔡雄彪 吴薇  期号:第9期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儿童  服饰图案  造型  色彩 
描述:文章以赣南客家儿童服饰图案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其造型、色彩方面的共同特征,并提出以传统寓意与现代造型相结合的设计形式,为赣南客家儿童服饰图案的现代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客家地区汉语次标准的形成和特点
作者:林清书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汉语次标准语  特点 
描述:客家人所说的那种没有翘舌音 ,没有轻声、儿化的 ,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书面化的普通话 ,实际上就是一种汉语次标准。它是伴随汉语标准而来的 ,因为模仿汉语标准才会产生这种次标准。分析客家地区汉语次标准的形成原因、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其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