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杨大六

杨大六

点击数:18

【姓名】 杨大六

【个人简介】

  
郎德苗寨一角
郎德苗寨一角
 
  杨大六, 苗族,中国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人。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参加 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为义军主要将领之一。跟随张秀眉征战七年,建立了以台拱、丹江、 凯里、清江、 施秉黄平为中心的根据地,曾联合 侗族义军进击湘西,连破麻阳、沅州、晃州、黔阳、会同、靖州等地。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义军在黄飘歼敌二万余人,取得了黄飘大捷。九年(公元1870年),义军失利,退守 雷公山。十一年(公元1872年)初,义军在乌鸦坡决战中损失惨重,四月在乌东惨烈的肉搏战中失败,与张秀眉一同被俘,一同就义于 长沙
 
 
 

简介


  杨大六是中国苗族历史上最大的苗民起义——张秀眉起义的主要将领。据说原系今台江县革一杨家人,两岁亡父,随母改嫁到郎德陈家,苗名“那略”(Dlas Niel)。也有说本系郎德人的。“杨”系苗语“Yangf”的音译,意为厉害。“大六”是苗语的意译,或说是“(厉害)得很’’的意译。清咸丰五年(1855),黔东南苗民因不堪残酷剥削和压迫,掀起了历时18年的起义,杨大六积极响应,屡建奇功,同治十一年(1872),在今雷公山乌东坡与张秀眉一同被俘,后遭杀害。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一首上千行的《杨大六之歌》。

杨大六银河马的故事传说

  
杨大六故居
  杨大六故居
  杨大六小时候,家境很穷,他曾靠打柴卖来维持家庭生活。

  杨大六他们起义的那个时候,穿的裤子很大,裤脚都有一尺二宽。头上留有长长辫子。打仗的时候,用猫叉、梭标、大刀和鸟枪的多,并且是将对将、兵对兵的打。有时挨在一块撕杀,而双方力气差不多时,干脆就丢开武器,来摔抱腰。起初,双方都不准在抱腰的时候带武器。后来官兵耍奸猾,竟暗自把小刀插放在裹腿里,和我们摔抱腰,摔不过,就抽出小刀来杀。我们起义军吃了这个亏以后,也学会官兵用起小刀来,结果,官兵仍然又被这边杀死很多。

  有一次杨大六带领几千人马在黄岭坳和清兵打。敌营周围的路口都用木条堵塞得紧紧的,起义军进攻时,确实不容易。对打一阵后,弟兄们看到敌人来势很凶,就问他道:“敌人扑来老火得很,咋个办,大哥?”杨大六还在草坪上吸烟,回头一看,敌人果然逼近了。他立即跨上银河马,从敌人中间杀出去,只见刀标闪闪挥舞,敌人成群倒下去。刚要冲出重围,敌人援军就到,大家撕杀了一阵,我军失利。杨大六只得领众弟兄向雷公山撤腿。敌人追得很急,在一个悬岩陡壁下,又碰上一座独木桥,一时过不去,所以起义军牺牲很大。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杨大六那匹银河马,用前脚踩了两下,鼻子一吹,就飞也似的朝独木桥上跑过去了。在这同时,百多个弟兄紧紧地抓住银河马的尾巴,全部安全地过了危险的独木桥。

雷公山顶水井的传说

 
郎德苗寨
  郎德苗寨
  在雷公山的顶峰,有口水井,四四方方的,象箩筐那么大。下雨它不满,久旱它不干。传说这口奇怪的水井是张秀眉、杨大六挖的。清朝的时候,张秀眉、杨大六带领苗家反对皇朝暴政,打了十多年,攻州占府,把清兵杀得屁滚尿流,喊爹叫娘。

  清政府看见势火不好,就派大将席宝田带领官兵来镇压。席宝田的兵多,秀眉、大六的兵少,他俩估计硬抵不行,就带领苗家只弟上了雷公山。可是雷公山顶上到处是荒坡杂草,没有水喝。怎么办呢?下山去桃吧,山下布满敌兵。为这,苗家兄弟们心焦得不得了。秀眉、大六比弟兄们还要着急。一天,秀眉、大六俩亲自去找水。找遍了大小山冲,踏遍了雷公山的坡坡岭岭,仍找不到。最后,他俩爬到了最高峰顶,杨大六望望天、望望地,焦总万分,急得大声吼道:“到处是山高水高!雷公山呀,你为什么没有水?!”说着,用脚朝地下猛地一蹬,只见一股清泉象银柱一般,哗哗哗地冒出来。张秀肩看见了,高兴极了,一把拉开杨大六,说:“兄弟,快让开,等我来!”接着便抽出大砍刀“嚓!嚓!”地一阵凿,马上出现了一个象谷仓样的水塘,水象白带一样向着山坡四面流淌。弟兄们见了,蜂拥奔上山顶,“有水了!有水了!”地喊个不停,声音一直响到天上。

  从那时起,张秀眉、杨大六和苗家兄弟们不但有了水喝,他们还用那口井水在雷公山上开辟田土,栽种庄稼,坚持战斗,清兵简直拿他们没办法。后来清兵来的太多,张秀眉、杨大六才失败,那口并也就慢慢地缩小下来,变成现在的样子。

杨大六故乡-郎德上寨

   
郎德苗寨
郎德苗寨幽径
  郎德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百十户人家,清一色苗族,自然风光好,人文景观也不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贵州山区一个典型的苗族古寨,始建于元末明初。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仲家今为 布依族),仡佬住在山旮旯。”又说:“客家(汉族)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苗家住山头是古时迁徙大西南避难所造成。上朗德从山头到山麓择地而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里四面环山,一水中流,依山傍水,聚族共居。望丰河两岸的峡谷和坡地,错落着祖祖辈辈开垦的良田沃土。溪旁开有石径,建有水车、水碾、水渠、水枧、木桥、石桥、风雨桥之类的农用设施和交通设施,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观中还保留着农耕时代的遗风。

  上郎德青瓦 吊脚楼民居建筑因山势而建,檩接檩,檐挨檐,分外密集,除节省屋基地皮外,还反映出强烈的家族凝聚力。吊脚楼全为穿斗式木质结构,外部造型,多为四榀(屋架单位)三间,上下三层。低层进深浅,用以堆放柴草,关养牲畜。二层半虚半实,俗称“半边吊”,一般三面带廊,人从屋山头经走廊进入堂屋,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场所。三层装有楼板,楼层高者装有若干小房、小仓,用以存放什物或供人歇息。吊脚楼的开间一般有三开间带一耳房、三开间带一迭落、三开间带两迭落、四开间吊脚、五开间带两耳房等多种楼型。屋面多为歇山顶,唯独杨大六故居为庑殿顶,且走廊栏杆不是多数吊脚楼的“美人靠”,而是“器”字形的窗棂式图案架构。

  郎德上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郎德上寨建筑群”于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3 0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