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施琅

施琅

点击数:51

【姓名】 施琅

【个人简介】

 
施琅
施琅
   施琅(台语罗马拼音:Si, Long),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家。字尊侯,号琢公,祖籍 河南 固始县福建 晋江龙湖衙口村人,生于 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明郑降清将领,封靖海侯,谥襄庄,赠 太子少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由于“ 施琅背郑降清”,在海内外史学界颇受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其子 施世纶,曾任 漕运总督,次子 施世骠,领清军来台平定 朱一贵
 
  姓 施
  名 琅
  字 尊侯
  号 琢公
  官职 福建水师提督, 太子少保, 太子少傅
  封爵 靖海侯
  出生 天启元年 1621年
  逝世 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谥号 襄壮
  亲属
  子 施世范, 施世纶, 施世骠

生平

施琅
施琅
  早年施琅是 郑芝龙的部将, 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 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还曾经奉献策略帮助郑成功杀族叔(一说族兄)夺取 厦门,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了 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严厉的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 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施琅甫投清营二次领军征台遇风不顺,后调北京任 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 北京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期间郑成功在 台湾病逝、 郑经继为延平郡王;郑经主政期间,明郑内部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郑经二子克臧、克塽继嗣为名,结党争权,国事日非。

  1681年,郑经薨,经过一番血腥斗争,先王幼子 郑克塽被得势权臣 冯锡范拥立继位。七月,清廷大学士 李光地上书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并推荐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积极进行攻台的部署准备,时年六十一岁。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 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万正色为步兵提督领军12万进驻 福建,接应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俱受姚启圣节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后郑克塽顺薙发令率臣民降清。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赐谥襄庄,赠 太子少傅衔。

  民间有传言施琅为报血仇,竟将除投降外的郑姓宗族生者屠戮殆尽,已殁者开棺鞭尸。 台南有一一级古迹--- 五妃庙,相传曾经被施琅子孙给焚毁, 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才未遭横祸。

人物事迹

哭国姓

施琅大将军
施琅大将军
  施琅攻占台湾后,虽郑成功〈国姓爷〉杀施琅父兄,施琅仍亲至当时葬于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头痛哭,喃喃祷郑国姓,意略曰:忠孝不能两全,初芝龙公(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提携施氏父子有恩,并且佩服郑国姓忠于明朝鞠躬尽瘁,惟施琅也背负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国仇家恨,纠葛至此,感伤不已云云;左右闻之动容。

拒住皇城

  原本在兵部尚书姚启圣预估会延宕数年才能攻克台湾,施琅单凭一场澎湖海战即立大功,康熙大喜过望,特准施琅所求皆如愿,赏赐极丰,且特赐<封侯大将军族谱:世世能纯养政德>,以冀希施氏世世代代皆能善尽治理台湾职责。

  施琅望住台湾鹿港,不住北京,康熙准议。

  施琅甚骄,于台湾至 衙门洽公,马匹过衙门前谒君下马碑,大清律例订:见碑形同面君,臣民皆需下马栓马改步行,否即欺君大罪;施竟不予理会,御史即上奏康熙,康熙竟笑批:“施爱卿可免议!”特予恩准免咎。

台湾归还荷兰密议

  “ 三藩之乱”期间,福建主政者耿精忠与广东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励手下商人前往日本与东南亚贸易,以支应财政开销。台湾主政者郑经也占领福建海澄、广东南头(珠江口东北面)水域,以经营对中国的贸 易。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闽、粤两省后,开始整肃耿、尚两藩下的外贸商。以沈上达为首的广东外贸商,遭受到全面压制;而福建外贸商则在总督姚启圣筹备征台军需的借口下,得以苟延残喘。郑氏势力在撤出中国沿岸后,因清廷对闽、广外贸商之整肃,以及台湾天灾、暹罗洋米涨价等因素之影响,发生了军饷与军粮周转不灵的现象。1683年夏季,清军水师在施琅率领下,于澎湖击败郑军。台湾当局决定投降清廷“举国归命”,以免因洋米被截,导致饥荒。施琅在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后,计划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中国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遂于1684年,在康熙帝坚持开海,以及福建、两广总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灭。

施琅的为官之道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实际原因是“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客家人在大陆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于是客家人渡台人数因此大幅落后同时抵达台湾的泉州人漳州人,而在分类械斗中失利并退出平原。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施琅与妈祖

  施琅请旨晋封天妃赐后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 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宋徽宗时期,中国朝廷已颁福建所信仰的妈祖以“正妃”称号、元朝皇帝进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 雍正四年,皇帝又御书“神昭海表”匾,由台湾镇总兵 林亮迎至天后宫敬悬,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改官祀,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

  当时施琅从 湄洲岛带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目前安置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此一尊,大陆本有两尊开基妈,但都毁于 文化大革命

施琅墓

 
  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施琅墓位于 福建省 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为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施琅墓曾被盗。

施琅陵园

 
  施琅陵园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市镇鹤顶山,墓地坐东北朝西南,占地6800平方米,墓庭随山势分7层而下,两对石雕文武官立于最上层墓庭左右两旁;下一层依次对列石马、石虎、石羊,造型各异、神态逼真;往下各层分别为“钦赐祭葬”碑坊,清康熙皇帝第一、二、三次“皇清谕祭”碑亭和“皇清敕建”碑亭;一对约8米高的石望柱分立墓庭左右两侧,间距为137米;“山河砺带”山门坊屹立于陵墓前。周围环绕的相思树、松树、丛林等形成一道天然的翡翠屏。

子嗣

 
  根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琅76岁临终前呈奏给康熙皇帝的《君恩深重疏》,此后其族叔施德馨写的《襄壮公(施琅)传》以及其他有关史料记载,施琅子孙很多,“皆彬彬以文名武略世其家”。单单男儿就有8个:

  长子施世泽,又名世鬃,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
  次子 施世纶,是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时任江宁(今 南京)知府;
  三子施世骝,“候授部郎”,“有政声”;
  四子施世骥,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时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厦门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二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
  五子施世騋,“以贰守主曹职铨,耽文章诸翰”,时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骠,“娴将略,有父风”,随父统台“历建勋绩”,时任济南参将;
  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授润州(今镇江)郡佐,时亦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留在京师施府中“候廷阙”(施琅诸子任职情况,施琅《君恩深重疏》与施德馨《襄壮公传》记载个别有异当以施琅《君恩深重疏》为准)。为此,施琅奏请康熙皇帝恩准,他死后“靖海侯”由第八子施世范承袭,“俾其代臣报效,仰答涓埃”。

影响

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
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
 
  2011年来,由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艘航母即将改造成功,且预计于该年10月1日参加国庆庆典,大陆第一艘航母命名成为焦点。在之前网络及媒体上,流传最广的名字为 “施琅”号,这个命名已经引起了争议。但是这一说法随后遭到了国务院台办发言人的否认;并且一部分舆论认为,如果航母命名为施琅号的话,“无疑会在台湾地区以及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详请参见: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
 
 

评价

 
   中国大陆官方看施琅

  清军克台后,清廷对于是否加以经营,朝议未决;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力陈保有台湾之重要性,终使康熙皇帝决定继续经营台湾,台湾首度纳入中国的版图。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独立偏安的史实,作了有意的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从具有台湾独立倾向的民进党籍陈水扁于2000年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
  200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频道于黄金时段播出康熙帝国,剧中即大篇幅改编描述施琅谋画攻打明郑,郑经兵败自刎的段落。中国以军方为首的团队之后还曾制作了《施琅大将军》一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放映。

   中国大陆部分民间人士看施琅

  施琅作为历史人物,其评价应来自其历史作为。施琅最大“功绩”在大陆官方看来是“收复”台湾,但是“收复”之用语伤害了汉家儿女的民族感情。此种用语是对三个半世纪前英勇反抗满清侵略征服、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华夏文明的民族志士的侮辱,也是对近代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励志恢复中华且为之奋斗牺牲者灵魂的践踏。从大陆执政党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出发,这也违背了唯物论、发展观及历史唯物主义。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存有同历史不符之处。
 
   中华民国政府与台湾看施琅

  在台湾,因为中华民国政府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国贼叛将。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

   李泽厚等论施琅

  中国哲学家李泽厚依据其一贯坚持的伦理绝对主义信念,认为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保乡卫国,重视气节,才是值得推崇的对象。相反,若认为任何人有助于“疆土扩大”而无原则地改换效忠对象,则可能导致同意汪精卫、吴三桂的危险,即未来有人支持美国征服中国也可能受到正面评价。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满清政权比之明代更为闭锁,对文化之压制更甚,如若李自成击败清廷,中国之发展有可能较好。所以如此观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历史、道德两面来看,施琅都是负面人物。

  关于施琅的争论,与近来中国文化、社会各界对洪承畴、秦桧甚至汪精卫等的重新评价与探讨相互连结,存在一个“翻案风”的趋势。

人物研究

近期研究

  台湾学者 宋光宇在泉州“ 施琅两岸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
施琅石像
施琅石像

  根据该文,施琅首发清廷“飞报大捷疏”,将海象危机之克服归功皇帝,未曾语及妈祖:

  “是役也,逆贼盘据海岛四十余载,荼毒生灵,蹂躏版图。致厪皇上宵肝之忧。臣体圣衷,誓必灭此净尽。故虽带伤负创,贾督扑剿舟师,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连。稽古以来,六月时序,澎湖无五日和风,即骤起飓台,怒涛山高,变幻莫测,三军悬命,悉听之天。今抵澎湖旬余日,海不扬波,俾臣等得以调度,七日夜破贼克捷。且二十二日进师,午刻潮涨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佑,皇上弥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镇精锐、逆贼巨舰,不数日而全军覆没。虽各镇将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寔赖皇上天威丕振。”

  在描述施琅的“施壮襄公传”中,则将克服海象归诸于施琅自己的英勇信念:

  “当是时,敌已据要地为壁,大集舟师于鸡笼山左。公察其堵御甚坚,故以羸师以张之,示无能为。敌果撤兵守。公遂扬帆入。诸军陆续毕进。忽风大作,波涛汹涌,昏雾塞天地。军中大恐,公再拜,望空祷告。须臾,雷声震,风定雾收,视海波,恬如也。遂散金犒士卒而誓之曰:不灭台湾,有如此水。”

  地方志的记载出现神迹叙述。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拱干的“台湾府志”才有“天妃宫 在府治镇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底定,神灵有效,靖海将军侯施琅同诸镇捐俸鼎建”的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凤山县志才明确出现关于妈祖庇佑征台的描述: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侯施琅奉旨徂征台湾,师次平海,地方苦旱,有井在天妃庙前之左,旧不能资百口,至是泉忽大涌,四万余众汲之如裕,如是。及澎湖攻克,我师登岸,见妃像脸汗未干,衣袍俱湿,迺知神功之默佑也。奏闻,上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

  传统上认为施琅在妈宫与台南建祠供奉妈祖,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和施琅建祠之举有很大的关系。(但有学者认为台南大天后宫之创建与施琅无关。参见大天后宫#施琅与天妃宫)台南县北方海滨有地名将军乡,即因清廷封予施琅之地而得名。施琅后代世为此地地主。

相关研究书目

   (按照作者与出版年份顺序排列)

  周雪玉,1979年,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施伟青著,1987年,施琅评传。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芳明,1996年,郑成功与施琅:台湾历史人物评价的反思,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 :玉山社。
  施伟青著,1998年7月[[[施琅年谱考略]]]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贺幼玲,1998年,《台湾外记》之人物与思想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施伟青主编,2000年,施琅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祖基,2000年,施琅与清初的大陆移民渡台政策。历史月刊。
  许在全、吴幼雄编,2001年,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石万寿,2002年,台湾弃留议新探。台湾文献。
  施伟青主编,2003年,《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谢碧莲,2004年,施琅攻台湾。台南市:台南县文化局。
  谢英从,2005年,施琅租业新发现:大潭底庄、椰树脚庄、史椰脚庄位置考。台湾文献。
  李世伟,2005年,“妈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学刊。
  施伟青著,2006年1月《施琅将军传》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主编施性山,2006年,8月《施琅研究》(第一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主编施性山,2007年,5月《施琅研究》(第二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主编施性山,2008年,5月《施琅研究》(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主编施性山,2009年,5月《施琅研究》(第四卷);中华诗词出版社。
...

3 0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