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陈家镛

陈家镛

点击数:15

【姓名】 陈家镛

【个人简介】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 化学工程专家,1922年2月17日生于 四川金堂。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 美国 伊利诺大学(尔班纳—香槟校园)化工系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曾在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 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开发工作,如研究出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铼与钼等的新过程。长期坚持生产自己研究成功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人物简介

  陈家镛,男,1922年2月17日生于 四川金堂。化学工程、湿法冶金专家。

  陈家镛出身于一个书香人家,父亲陈松谱曾开办私塾。祖上自 河南福建,又迁 广东张献忠率农民起义期间,随着如潮的人流再迁 四川 成都附近。其曾祖那一辈还能讲原来的方言( 客家话),以后各辈人就不行了,现在他们连听也听不懂了。陈家镛自幼奋发读书。他于1928-1933年夏在 成都市成都县立小学就读,1933年秋-1939年夏在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第七中学)读初中和高中。他看到当时中国受外强压迫、国土丧失的惨状,激发了以科学和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在 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1943-1947年在中央大学化学系先后担任普通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并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中合成了滴滴涕。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

  1947年秋,陈家镛赴美留学,在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和1951年夏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1年夏赴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生导师H.F.约翰斯通(Johnstone)教授获得“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课题资助,邀请他回 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开展该项研究工作。近一年半的研究中,他通过实验证实了前人估计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他的研究结果首次表明难过滤粒子大小与操作参数有关,并非如过去认为的是一个常数;他还从理论上对前人提出的过滤理论及通过滤层的压降等有新的修正与发展。部分研究结果在1955年 美国《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认为是那个时期的气溶胶过滤领域工作的总结。

  1954年初,他接受美国杜邦(Du 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聘请,到该所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连续聚合过程的工作。在研究中,他引入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各种实验对聚合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看法,用以解释在不同情况下得到的各种聚合结果,并预言还有大大加快聚合速度的可能性,后来经另一位同事用他所提出的实验设计予以证实。

  陈家镛于1948年在美国与 刘蓉结婚,生有两个女儿。1956年年底全家回国后,他一直在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58年任该所湿法治金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该所副所长。陈家镛于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杂志编委和《冶金进展》(Progress in extractive metallurgy)丛书编委,并历任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家镛主要从事将分离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原理,应用于湿法冶金及生物化学工程方面。他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一些新的提取冶金过程,防止 环境污染,开采用湿法研制特殊粉末材料,成绩突出,为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特殊粉末新材料,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他与同事们合作取得的“湿法提取镍钴新流程研究”和“复合涂层粉末研制”两项成果为援外工程作出了贡献,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还原氨浸法处理镍基合电解泥”于1980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胺类溶剂化萃取及其与中性萃取剂协同溶剂化萃取的研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高温合金电解泥的综合利用回收及环保治理”于1988年获国防专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家镛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专著一本,与同事们合作获得中国专利5项。他是我国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到1990年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2名,还有两名博士后在他指导下完成了研究工作。

  陈家镛回国后在科学技术上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紧密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运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观点与方法开创新的显法冶金过程。例如,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针对 云南东川大型氧化铜矿的特点,开发了加压氨浸的流程,从实验室研究直到建成日处理100吨矿石的试生产工厂,在我国开拓了加压湿法冶金的新技术。据1978年 美国戴维一麦奇(Davey Mckee)公司对该矿研究的结果,认为我国自己开发的流程合理并有特色,是目前处理该矿的唯一可行方法。又如,他领导用高压碱浸方法处理含高砷的钴矿,可以消除剧毒砷的危害与污染,该项目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陈家镛于70年代初根据当时国际上的动向,在国内提出开展湿法炼铅的方法与途径。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积累,他与同事们一道研究出的碳酸化转化新方法,已在我国中原黄金冶炼厂的硫化铅精矿处理中采用。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

  其次,他从70年代开始就领导用湿法冶金方法研制当时国内急需的特殊粉末材料,例如镍包铝、钴包碳化钨、镍包石墨等复合涂层粉末的研制,并批量生产,供当时的航空工业部等单位使用,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为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他指导研究的高温合金电解泥的综合回收工作,采用还原氨浸新方法,获中国专利,已在航空工业上应用。领导开展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在分离科学与分离工程方面,他运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原理对反应动力学、浸取及萃取设备、气液固多相反应等系统地开展了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后获得好评。近10多年来,他在溶剂萃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如萃取分离钒一铬、铼-钼、钨-钼,以及砷、磷、硅与钨或钼的分离和混合溶剂萃取铁等,均已获得中国专利,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他早在60年代就提出用放射性示踪原子法研究黄铁矿在氧压下分解的机理,取得了新的进展。他对胺类溶剂化萃取机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居于领先地位。

  自1980年以来,陈家镛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曾先后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联邦德国、苏联和比利时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湿法冶金会上,他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的湿法冶金”的大会专题报告。1988年,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国际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这是首次在我国举行的该领域的国际会议。

  陈家镛在湿法冶金和化工分离工程领域内,善于结合国家需要,提出科研课题拟定解决任务的方案,并具体组织和领导实施。他回国30多年来,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陈家镛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仍然承担和领导国家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工作。他平易近人,谦虚朴实,尤其是那种孜孜不倦地言传身教培养青年一代的精神,颇受同事们称赞。

研究成就

  19540101-19560101,聚脂类高分子聚合速度控制因素研究及加快速,主持
  
  19570101-19700101,东川氧化铜难处理矿的湿法冶金过程,主持
  
  19880101-19940101,为 青霉素工业研制新破乳剂,主持

获奖

  19820101,还原氨浸法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 三等
  
  19920101,新混合溶剂系统用于从硫酸盐溶液中萃取和分离三价铁,湿法冶金,30(1992)401-416,
  
  19910101,难处理低品位氧化铜矿的新处理方法,矿物处理与提取总结I,
  
  19900101,胺类溶剂化萃取及其与中性萃取剂协同溶剂化萃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 三等
  
  19910101,湿法冶金中铁的分离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

人物评价

湿法冶金拓荒人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

  湿法冶金作为一项独立的技术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在提取 等一些矿物质的时候不能采用传统的火法冶金,而只能用化学溶剂把他们分离出来,这种提炼金属的方法就是湿法冶金。陈家镛是我国最早从事湿法冶金的人,他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奠定了我国湿法冶金事业的今天。

  陈家镛1922年出生于 四川省 金堂县,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赴 美国留学,之后不久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49年身在美国的陈家镛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便时刻想念着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然而由于当时美国当局的限制,陈家镛回国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美国方面之所以限制陈家镛回国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当时所从事的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 气溶胶作为一种化学制剂,其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将生化武器的杀伤力提高十几倍到几十倍。

  陈家镛早在 美国念书的时候就以这项研究而在化工领域崭露头脚。他曾经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研究完成了一项关于气溶胶的实验。这个实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气溶胶研究的发展,同时也改进了前人的过滤理论。这项实验的部分结果在1955年的美国化学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轰动。

  经过了7年不懈的努力与争取,1956年10月陈家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陈家镛在深圳靠岸就把身上所有的美元换成了人民币。当时银行里面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1比1点几,陈家镛连美分的硬币也拿去换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问:“这美分的硬币您不留个纪念呀?”陈先生笑着回答:“不留,我跟美元脱离关系……”

  1956年底,陈家镛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化学观点从事湿法冶金的实验室,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重大课题,开展湿法冶金技术的研究。陈家镛当时主要从事云南东川大型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以及墨江氧化镍矿及高砷钴矿的研究,设计了加压氨浸流程,开拓了我国的加压湿法冶金技术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同时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冶金所和全国的一些研究单位及厂矿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防工业的发展,急需一种能耐高温的绝热型材料,陈家镛接受了这个任务后,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就这样陈家镛根据国外仅有的一点报道,在经历了几百次试验的失败以后,终于制成了具有均匀涂层的符合粉末材料,满足了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批适应不同需要的复合涂层粉末材料。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家镛就注意到了火法炼 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特别大,于是,他率先开展了湿法炼铅的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开发出了用湿法从硫化铅矿中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并将其用于从含铅金矿中提取黄金,从废蓄电池中回收铅,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含铅金矿中铅的回收和黄金的增产。

  经过近半个世纪不懈的奋斗,陈家镛从最初的拓荒人到现在的领头羊,已经将湿法冶金推广到全国许多地方,现在从事湿法冶金研究的科研队伍几乎遍布全国,湿法冶金比火法冶金污染小,应用面广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陈家镛每天还是坚持步行上班,从中关村的家里到单位,要走20分钟,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陈家镛就这样每天在丈量着从家到单位的距离,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而最后一个离开。

人物品读

一生辛勤为报国
陈家镛院士讲话
  陈家镛院士讲话

   陈家镛,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湿法冶金学家。 四川 成都人。1922年2月17日生,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老是我们北京之行的第一位被访者。原本在想象中院士似乎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当我们走入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的会客室时,忐忑不安的心很快平复了下来。陈老如一位慈祥可亲的邻家长者般和我们侃侃而谈。

细述中大经历

  陈家镛1943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获 学士学位,毕业后经化学系的老教授 张江树老先生推荐留校任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对于母校中大,陈老是充满感情的。对于在中大的学习经历,他亦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谈话伊始便有板有眼按顺序报出他在校时的四位校长: 罗家伦蒋介石、顾毓?@和 吴有训。回忆在沙平坝学习期间,陈老说:虽然生活条件差,只能吃发霉的米,但学习生活却是井然有序而严格的。那时正值 日本侵略军妄想侵占祖国之际,国难当头,陈老仍记得那时跑警报,学生时常在茶馆中集会议论国事。回首往事,陈老说:在中大的8年间,他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为日后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他树立了“为国家在工业上做点实事”的志愿。1947年他自费留美,便是希望能在 美国学到振兴祖国化工业的更先进的知识。
陈家镛院士题词
陈家镛院士题词

留美求学为报国

  1947年陈家镛赴美留学,1949年,1951年先后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1~1954年先后在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 伊利诺大学化工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4~1956年在 美国杜邦化工公司任研究工程师。1956年回国。

  留学美国,可以是说是陈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所以谈到这一点,他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美国的科研设备和管理机制相对于中国来说是相当先进的。陈先生就读的伊利诺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及工作过的杜邦公司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心。如果说中央大学为陈老打下了化工学术上的基础,那么在 美国的日子便是陈老事业腾飞的开始。如果陈老继续留在美国,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成就也说不定?为何陈老急于回国?这是盘桓于我们心中的疑问。陈老听了,轻轻地笑了,他说到了他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而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却是为了“祖国在工业上能腾飞”。在美国的确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但这只能为他国锦上添花而已。如果能回到祖国,则能为祖国原本贫弱的化工业打出一片天地。谈到这点,陈老对当今的学生蜂涌出国留学感慨甚深。当年他们出国的目的很纯,都是一心一意为了报效祖国。20年代出生的他们那辈人,对于国家由于贫弱而受的苦难感受很深,从小便树立起振兴祖国的志向。如今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国家有难的日子,比较注重自我意识。但是,陈老仍是坚定地说:他们会回来的!因为这儿始终有他们的根。当身处异国他乡时,“祖国”的概念便会深入每个人心中。我想:“心中时刻有祖国”,这亦是陈老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吧!

  说到当日的回国,陈老还笑谈了一则“历险”,令我们印象深刻。陈老的专业与军工业有一定联系,美国政府将其视为危险人物不准其回国。急于归国的他遇上了难题。她与夫人辗转多时才弄到了回国机票。其间被FBI发现,还被叫去询问过。后来经多方周旋,他与家人才如愿以偿回到国内。虽然陈老对此轻描淡写一笑过,然而我们却可想到当年他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我们问他:这么多年了,后不后悔回国?还想不想再去?他回答道:没有后悔过,在这儿挺好的,也不想再去定居。他的话很朴实,也很平和,但其中却流露一种因为长久的坚持而产生的坚定。

  回国后,陈老一心投入了祖国的化工事业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仍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

一心扑于中国化工事业

  1956年至今陈家镛任中国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8~1984年任该所湿法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该所副所长,曾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第四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1980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说到自己的工作,为了能让对理科一窍不通的我们掌握大概,陈老十分耐心,尽量说得简洁易懂,不懂处他还详细解释一番。

  这么多年来,陈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复杂矿、低品位矿用湿法冶金技术综合回收利用;用溶剂萃取等方法分离溶液中金属离子等;研究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合理设计等方面。

  自1956年回国以后,陈老一直从事湿法冶金及化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解决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利用,以及防止环境污染,提供了不少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加压湿法冶金方面,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他采用加压氨浸法处理东川难选氧化铜矿,并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后,很快进入日处理100吨矿石规模的中间工厂试验阶段。在加压碱浸高砷钴矿的研究中,提出了较好解决砷害污染的途径。另外,在从红土矿和硅酸镍矿中用湿法提取镍和钴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援外工程做出了贡献。以上三项均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近年来在领导湿法制取新型复合涂层粉末的研制工作中成绩突出,解决了国防工业上的急需,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同时还领导开展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等。为我国在化工领域做出极大贡献。

  而作为博士生导师,这些年来,他为国家在化工方面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如今在业余时间,他还会为一些研究生修改论文。“哈,他们的英文水平都不过关,只好找我咯!”对于自己的 英语水平,陈老还挺得意的。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这可是在中大时就打下的基础。要知那时我们的课本全是英文的。”让我们几个咋舌不已。

  不经意间,采访已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告别时我们都有些不舍。这次采访不仅仅为我们的北京之行开了个好头,同时,我们深深觉得,能采访到如此一位正直、热情而又慈祥的长者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校友而自豪,相信百年南大,也会为曾培育过一位这样的学子而感到光荣!
...

3 0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