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客家男孩攀石越溪跑遍深圳山山水水 追寻深圳“土著
【版次】第A20版(珠三角)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找到了!”本月15日,深圳龙岗东涌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涧里,传来一声兴奋的叫喊,原以为差不多绝迹的深圳土著淡水鱼———枝牙鰕虎的母鱼终于被阿齐找到,苦寻两年、心痛两年的他,终于在这一刻有所收获。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公鱼更漂亮,要继续往上游找”,他小心翼翼装好母鱼,拍好照片,不顾浑身湿透,又开始了新的寻找。
他就是鱼痴阿齐:一个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客家男孩,从小就与鱼儿结下无法割舍的情缘;一个为了鱼放弃了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80后,以“把深圳‘土著鱼’留给下一代”为理想,致力于对深圳本土淡水鱼的追寻与保护。
“雕像”站在齐腰深的水中
这天清晨,阿齐一起床就带上装备,驱车几小时从深圳西北部的家中,直奔东南部的东涌,为的就是继续寻找可能仍未绝迹的本土淡水鱼枝牙鰕虎。因为朋友告诉他,这里有条他未去过的小山涧叫马料河,“或许那里有你想找的鱼”。
车行到东涌一个小山村,已经无法前行,于是阿齐背上工具,带上干粮,本来准备徒步行走一个多小时,在当地人指点下,阿齐改坐了小船。可能是节省时间的代价吧,那船就跟过山车一样,在大浪中颠簸。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顺着乱石间的小涧向上爬,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倒跌伤。可阿齐敏捷得令人惊讶,其他人还在发愁如何攀越面前的大石头,阿齐早已伏在小潭中仔细寻找鱼儿的踪影了。
站在齐腰深的水中,阿齐拿着捕鱼工具,猫着身,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像,只有注视水底的双眼不断转动着。突然,砰的一声,电光火石之间,阿齐举起了捞鱼的网,露出兴奋的笑容,这次他抓到的正是等了两年的枝牙鰕虎母鱼。
几乎跑遍深圳的山山水水,阿齐搜集的深圳本土淡水鱼已有30多种,其中有很多属于濒危物种,在野外已经难觅踪迹。
设了间“鱼房”收藏土著鱼
阿齐的老家在揭阳,父亲是来深圳工作的工程师,他就成了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至今他还记得,刚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在家养了几条福寿鱼,简易鱼缸上有四个字———“年年有余”。童年的阿齐就时常对着鱼缸发呆:“鱼从哪里来?它是怎么跑到鱼缸里的?”读初一时,阿齐省下零花钱,一个人跑到广州花地湾观赏鱼批发市场,因为那里是鱼档老板说的“鱼最多的地方”。高中毕了业,阿齐更不顾家人的反对,孤身一人跑到北京郊区,在一个深圳人开的渔场当学徒。
喜欢鱼就要知道一切与鱼有关系的东西,不满足于听别人说鱼,阿齐迷上了鱼书。从初一买第一本鱼书至今,他的书房里已经堆起400多本淡水鱼的科研书籍和杂志,其中最早的一本是1933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的《动物学研究所丛刊》。
如今有份稳定工作的阿齐,专门租了套四房两厅做土著鱼收藏馆的“鱼房”。他像孩子般兴奋地给记者介绍恋爱中的黑叉尾斗鱼、繁殖中的白云金丝鱼……还不时提醒:“不要用手指着鱼,以免打扰了它们。”这里靠墙排满了几大排鱼缸,这些鱼缸、输氧设备和调温器都是阿齐特意从外地买来的,市场上一般找不到,鱼缸里是阿齐特意再造的自然,有沙粒、石头,还有腐殖叶……
“我的人生注定跟鱼有关”
每天一下班,阿齐都会钻进鱼房,“一呆就出不来”。因为怕别人惊扰了鱼儿,无论喂养还是清洁,所有工作阿齐都一个人做。“我的人生注定跟鱼有关。”
因为鱼,阿齐有了很多鱼友:有石岩本地的老一辈,也有北大、华南农大的教授。阿齐说,鱼友们“教会了我很多,也改变了我很多”:以前因为狂热,阿齐只想着把鱼抓回家,后来慢慢地他也开始致力于保护鱼类。
搜集过程中,阿齐发现,由于栖息环境正遭受破坏,加上外来物种入侵,土著鱼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处在灭绝边缘。阿齐希望通过鱼友们的努力,“把深圳的土著鱼留给下一代”:“我们孩子的生活里不能只有电子游戏,还应该有自然游弋的鱼,不能让孩子们以为深圳的鱼就是公园里千篇一律的锦鲤。”
(图/文 据深圳《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