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羊城晚报>  岭南文化三人行·深圳客家围屋 石屎森林中 堪忧“活化石

岭南文化三人行·深圳客家围屋 石屎森林中 堪忧“活化石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20版(珠三角)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深圳在岭南历来被看作一块文化飞地,与周遭浓浓的“粤”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是,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星罗棋布的厂房工地间,这里却隐藏着200多座传统客家民居,这些“石头的史书”书写着鹏城与岭南的文化血脉。可深圳发展的车轮越转越快,这些“活化石”面临的威胁也与日俱增。

深圳现存的200多座客家围屋,虽大多分布在宝安、龙岗等较为边远的后发达地区,仍逃不过现代化建设的冲击。其中,有60多座具有一定价值,近100座残破损坏无法确认价值,它们全都前途未卜。

地处深圳市龙岗区的坑梓街道拥有大大小小客家民居30余座,但除“龙田世居”于2002年7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被列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的20余座均处于濒临倒塌等境地。究其原因,在富裕的深圳,答案竟仍然是“缺钱”。

受保护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本月19日,记者在坑梓街道走访了多座客家围屋。龙田世居是一座三堂四横加外围带四角楼的大型客家围屋,无论建筑造型、装饰艺术还是规划布局等,在深圳都属上乘之作。从保护情况来看,龙田世居是坑梓客家围屋中最幸运的。记者看到,围屋虽然有几个房间,有外来客租住,但干净整洁,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坑梓镇文体服务中心的姚主任告诉记者,自从列入省级保护文物之后,坑梓镇的相关部门就在2004年底作了一个详细翻修计划,发现保护预算高达2000万元左右。这么多钱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来,只能每次发现问题的时候就打个报告,等拿到拨款后再修修补补。

另外两处围屋———长隆世居和被列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氏宗祠,境遇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建于1794年的长隆世居外墙还算完整而坚固,然而走进其中才知道,围屋中的大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一副破败之相。黄氏宗祠则只有大门到牌坊的一条主要通道是完好的,依稀可见主人修缮过的痕迹,推开旁边的侧门,同样一片狼藉,房屋已经坍塌,砖瓦之上杂草丛生。姚主任告诉记者,在坑梓,这样的客家围屋都已经算是保存较好的了。这两座围屋是区级保护单位,靠仅有的拨款还能除除草整理环境,而那些没有定级的围屋,基本上没有被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没有产权,难管人家“家务事”

姚主任一直在客家围屋保护一线工作,深知其中甘苦。他说,客家围屋的保护,产权问题是最难跨越的坎儿。没有产权,屋子再破也是人家的“家务事”,谁也没有权利管。就算是龙田世居这样的省级保护文物,产权也不是政府的,政府做什么还是要与产权人协商。

早年,深圳对客家文物保护并不在意,而居住在客家祖屋内的居民更是没有对房屋进行妥善的维护。祖屋内原居民富裕后,陆续在外购买楼房居住。祖屋有的一直空置,有的则租给外来工。租客自然顾不得怜惜老屋,加上自然风化,客家祖屋日益破败甚至倒塌。政府要么买下这个围屋、要么租下它,否则,保护工作就很难进行。姚主任说,如今,早期居住在围屋的客家人,生活已今非昔比。尽管已离开,但他们不会为了金钱卖掉自家的祖屋,而且逢年过节还会回来焚香祭祖。再说,一般只有在倒塌等抢修性工程中,政府才会将费用列入经费预算。就算业主同意出让产权,用于购买产权的资金也不知从何而来。

缺乏专业队伍也是客家民居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目前坑梓镇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用于保护和维护客家民居,寥寥无几的工作人员也多为“半路出家”,人手不够,围屋的保护只能委托所在地的居民小组进行日常管理。

精品民居,访者寥寥颇落寞

深圳现存的200多座客家民居中,蕴藏着不少珍宝。不过记者探访后却发现,其文物价值的开发尚有欠缺。

在深圳,客家围屋的建设与在梅州等地不同,大多建成方形而不是圆形,有的还有“护城河”,这些都是客家先民们随行就市的建筑风格。“大万世居”就是其中的翘楚。它是我国现存方形客家围屋中最大的一座,系曾氏先祖曾端义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兴建,至今已历200多年。

在坪山镇下公车后,转乘摩托车,进入大万围村。这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占地2.5万平方米,坐东朝西。据考证其方位朝向在建筑史上尚属孤例。与大万世居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湖新居”,也算得上深圳客家民居中保护得较好的“幸运儿”。但要寻觅它的踪迹,记者同样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在“大万世居”和“鹤湖新居”,除了记者一行,都不见其他游客。在周边打听路途时,路人也往往摇头不知。两座客家民居精品在现代化潮流中,访者寥寥颇显寂寞,其文物价值也未能有效传递。 

 

分类保护,取其精华有选择

深圳大学教授张卫东和刘丽川夫妇曾对龙岗区坑梓镇的客家民居有过深入研究。张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坑梓镇的围屋受损严重,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没有人住,部分老屋租给了外来工,由于他们对老屋没有保护意识,大多数是一种“破坏性的使用”。他也把客家围屋保护的难点归于产权问题,建议将客家围屋的保护列入深圳市社科研究规划课题 ,并请经济学者提出意见。

“不能因为现代化建设,就铲掉历史的根!”政协委员杨宏海是个在深圳生活多年的客家人,致力于客家围屋的保护已有多年,并围绕着客家文化的留存做了许多工作。他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客家人曾占了六成。如今,深圳1000多万人口,真正客家人只有一两百万,可是新移民也都乐意把自己叫做“新客家”,这是因为客家文化与深圳文化的核心都是“迁徙”、“移民”和“开拓”。

在刚刚闭幕的深圳两会上,杨宏海和其他五位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分类保护客家民居的建议》,建议根据现存客家民居的破坏程度,分别采取保存、保护和整饬三种方式管理。

杨宏海认为,客家民居的保护也该实事求是。在保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土地使用和产权转移问题,全部保护下来不现实。“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取其精华,有选择才有保护。”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