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特区报>  客家民歌唤醒城市遥远记忆

客家民歌唤醒城市遥远记忆

作者:刘莎莎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挂接】

【全文】

“有一把草我门边坐,有一把米我唱山歌……”这是深圳客家先民的一首古老山歌。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现代都市人或许已经遗忘这古老的旋律,在流行音乐的吞噬下,“民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与客家民歌相伴生的城市历史记忆,也随之渐行渐远。$$所幸,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历史记忆缺失的严重后果。2005年11月,深圳市文化局组织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普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让这些正在消失的民歌珍品,浮出水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太好了,但来得也有些晚了。”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姚峰感慨道。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标志着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我们醒过来了。遗憾的是我们醒过来的又有些晚了,如果早20年,境况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入围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共有24个项目,音乐作为口头语言文化的代表,在非遗项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悠扬的山歌再次唱响,清越的曲调唤醒了深圳人深藏在骨血中的远古记忆。$$民歌彰显移民精神$$深圳地处南海之滨,是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地区。这里的民间歌曲以客家山歌为代表,同时受岭南、广府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在歌曲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姚峰说。“深圳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的深圳居民来自华夏各地,是新时代的‘客家人’。所不同的是,老客家人是被迫迁徙,而现在的新客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主动迁移。而民歌里体现出的‘移民精神’就是深圳本土音乐的精神实质。”$$音乐作为口语类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姚峰表示,音乐根植于语言,离开语言谈音乐是不恰当的。古代社会交通闭塞,语言十里不同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深圳民歌的不同派系的形成。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石岩一带,曲调与别地客家山歌有所区别,唱词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擂台斗歌是最精彩的一种演唱形式。大鹏山歌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深圳东部的大鹏、南澳等地。大鹏山歌是用“大鹏话”口头传唱的民歌,包括山歌、嫁歌、丧歌、仙歌四种,表演形式灵活,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质朴,朗朗上口,老少皆宜。$$最好的保护是创新$$一个民族如果能将文化视为自尊,才是保护的最高境界。姚峰认为,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艺术名片。因为我们的艺术家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且也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文化艺术才能枝繁叶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件件价值不菲,具有比普通文化遗产高得多的含金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金字招牌,代表作尤其是国家级代表作的多寡,是一个地方文化竞争力,甚至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呢?作为一个音乐人,姚峰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部分最好的保护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给古老的歌曲添加时尚元素,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喜爱它。“在这个问题上,我跟田青老师的观点有所差异,他认为保护非遗音乐项目重在原汁原味,不能有任何的发展创新。”姚峰说。“保护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形态,在进行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创作出一流作品为今人服务,这才是最好的保护。”在他看来,如果非遗保护仅仅停留在把作品收集到博物馆这个层面,是不能真正地保护文化遗产。时代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客家民歌的受众面相对较小,只有将当下生活中新鲜因子融入到古老的歌曲中,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让更多人喜爱它,客家民歌之树才能常青。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