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
期刊(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0)
期刊 (4)
按年份分组
2014(5)
2013(4)
2012(3)
2011(1)
2008(1)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6)
三明日报(2)
中国新时代(1)
海燕(1)
赣州晚报(1)
惠州日报(1)
华人时刊(中旬刊)(1)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客家妇女的配饰艺术
作者:甘应进 陈东生 刘运娟  期号:第4期 来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妇女  帽饰  头饰  足饰  首饰 
描述:客家妇女的配饰主要包括头饰、帽饰、足饰和首饰等种类.头饰包含发髻与发饰,其发簪的造型简单大方,大都用银簪固定;帽饰以赣南妇女的包头和闽西的凉帽最具代表性,头巾的主要用途是护发、保暖和装饰,凉帽适用于炎热气候;足饰主要是指绣花鞋;首饰包括项链、手镯和耳环等,其样式多古朴简单,符合客家人的审美观.
解构主义下客家建筑元素的首饰设计初探
作者:王舒祺  期号:第6期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首饰设计  客家人 
描述:运用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对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元素进行认识和再利用,并融入对家乡人文事物的情感因素,将客家人血液里流淌的、根性的东西置于设计理念或是形制当中,使首饰设计更具有生命力.
宁化客家拜年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先进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诗礼传家”的客家人,特别注重拜年习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宁化,客家人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留下一整套隆重的拜年习俗,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正月初一 “出行”和给长辈拜年 凌晨4时许,堂客们就起床
宁都客家民俗放异彩
作者:曾嵘峰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宁都石上民俗活动“帮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特约记者曾嵘峰摄 宁都县黄石镇中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在赣南独一无二的民间习俗,这就是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村傩戏。该村每年都要举行两次表演傩戏的集会,第一次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六结束,第二
客家迎亲
作者:陈留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接亲,赣南客家人叫迎亲,男方叫“娶亲”,女方叫“过门”,在整个婚礼中是一个高潮。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简单的有两人抬的,中等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还有十六人抬的豪华大轿。兴国茶园的花轿是木制结构,一般选用樟木、梓木等木材。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
一次客家行一生摇篮情——两岸媒体追寻客家迁徙路联合采访团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兴满 记者温居林  古朴的客家建筑木雕,精致大方的石雕,对仗工整的楹联,漂亮的首饰银器……一件件珍贵的客家文物,将客家先民的聪慧和勤劳品质展现在“再聚原乡——两岸媒体追寻客家迁徙路”联合
客家服饰:在保护和传承中展现魅力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黄晓平特约记者郭华平 在定南县的边远山村,一部分客家妇女依然保留着穿客家服饰的习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客家服饰是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她们的精神寄托。2007年,定南客家服饰被列入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客家服饰制作工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了保护计划,
新老客家排练京剧《沙家浜》江苏的“阿庆嫂”、东北的“刁德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连秀(右一)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排练京剧《沙家浜》。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开栏语:包容的惠州一直秉承着“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让新客家人有主人翁意识。在新客家人中,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随子女移居惠州。老年离家,到一个新的地方
客家嫁女礼数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江炳 客家人嫁女独具风情,其风俗保留了中原民族的古风,极为郑重和隆重,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习俗去繁就简了,但主要的精髓还是一脉相传的,笔者曾就此写过《建宁客家嫁女习俗》,下面再就女方和新嫁娘从定婚到行嫁及嫁后一定时期的收礼(红包)和出礼(红包)的习俗略述如下: 定婚(俗称押鞋样)时有见面
百年客家瓷画像,路在何方?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器皿,如水杯、花瓶、碗盆甚至首饰挂件上,都能觅其踪影。除此之外,客家瓷画像因其容易保存流传的特点,逐渐成为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