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333)
报纸(4282)
学位论文(841)
图书(725)
视频(200)
会议论文(184)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333)
报纸 (4282)
学位论文 (841)
图书 (725)
视频 (200)
会议论文 (184)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03)
2014(5492)
2013(889)
2011(909)
2010(732)
2008(402)
2007(210)
2006(115)
2001(17)
2000(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77)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58)
深圳侨报(116)
农业考古(44)
岭南文史(37)
广西民族研究(23)
文教资料(8)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中国民族(2)
甘肃畜牧兽医(1)
壮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与融合
作者:袁丽红  期号:第2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壮族  客家  文化  互动 
描述: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作者:黄向春  期号:第3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界定  民系  族群  文化  认同 
描述:论框架
客家人的壮化
作者:熊昭明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壮化 
描述:本文从文化同化的角度探讨广西客家人“壮化”的原因及其在语言、风俗习惯诸多方面的表现,是汉族同化于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部分。
壮区里的客家:以广西上林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三
作者:袁丽红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壮区  客家  文化认同  互动 
描述: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多族群杂居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以贺州大盘村为个案:壮族与客
作者:袁丽红  期号:第2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壮族  客家  族群互动 
描述: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东夷、楚与南越的文化关系
作者:刘付靖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夷    南越  文化关系 
描述: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
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
作者:刘道超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族群关系  族群互动  客家 
描述:内国际族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与作用。
续谈畲族与汉族客家民系的文化互动关系
作者:朱洪  期号:第3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互动  客家民系  客家方言  客家话  苗族  客家先民  汉族  文化特征  客家妇女  语言 
描述:续谈畲族与汉族客家民系的文化互动关系朱洪随着畲族研究和客家学研究的深入,一批学者陆续发表有关这一课题的论述。有的在舍族研究时提出,有的则从客家研究时提出,有的则在研究汉族方言时提出。最早是客家学开拓者罗香林于1933年著《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客家先...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作者:叶春生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系  岭南文化  百越文化  民俗  水上居民  岭南地区  广州  潮州  中原文化  古族 
描述: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族群研究  历史迁徙  青年论坛  族群认同  师范学院  离散 
描述::30,论坛开幕式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技报告厅隆重拉开帷幕。著名人类学家、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王明珂教授作了开幕致词。 本届论坛是人类学高级论坛和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