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950)
报纸(462)
图书(158)
学位论文(59)
会议论文(28)
视频(3)
按栏目分组
期刊 (950)
报纸 (462)
图书 (158)
学位论文 (59)
会议论文 (28)
视频 (3)
按年份分组
2014(752)
2012(89)
2011(93)
2010(92)
2009(66)
2004(32)
2002(23)
2001(24)
2000(27)
1990(7)
按来源分组
其它(477)
闽西日报(238)
龙岩学院学报(28)
客家文博(9)
台声(7)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6)
老友(3)
中国道教(3)
世界宗教研究(2)
学理论(1)
客家线 跨省去看永定土楼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河源万绿湖。 福建永定土楼。 兴建文化梅州。 经典自驾线 推荐理由 独特围龙屋令人着迷 追寻客家人的足迹,如果从广州出发一路东行,先是增城一带,然后到河源、梅州,再行至福建龙岩,这一路都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独特的围龙屋,令建筑家们十分着迷;河源万绿湖、梅州灵光寺、龙岩,均为炙手
客家世界“香格里拉”的红色记忆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持续快速向前发展,今年1—8月,全县生产总值19.8亿元,比增9.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比
石壁寻根与客家族群研究中的血缘观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廖开顺 地处闽赣交界处的石壁地区(今宁化县石壁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孕育客家族群的最重要地区,因而被誉为“客家祖地”。在20世纪后叶的世界客家族群认同运动中,石壁成为海内外客家寻根谒祖的朝圣地。笔者曾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客家“寻根”首先是血缘寻根的观点(但笔者并不否认客家寻根同时是文化寻根,而且是更重要
试论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融的历史渊源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江天德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和合共生。闽南文化迁入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开启了客家人与闽南人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之先河,体现了客家人、闽南人的包容性和民族团结和睦的相融性。 本文试以清流县塘背村为
行走在客家迁徙路上 ——记“再聚原乡·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
作者:黄葳葳 黄慧清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日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主办的“再聚原乡·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的客家地区圆满结束。来自海峡两岸的20多家媒体记者活动历时10天,围绕“追寻客家迁徙路”这一主题,沿着客家先民南迁之路一路追寻,这是两岸广播媒体继2009年“重走客家迁台路”
还客家母亲河一江碧水 ――市人大常委会强化汀江
作者:李蒲河 黄俊 陈良锦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1月29日至30日,省汀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督查组到我市调查了解汀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情况。据监测统计:今年以来,我市汀江水质优良,9个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94.4%,水功能达标率为100%。督查组认为,我市汀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成效,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 汀江
客属侨民第三代不会客家话,会馆变成“老人汇”,新移民不愿“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传承出现了危机。”11月29日,第23届世客会“客源天下与天下客家”国际研讨会上汇聚了世界各地约160名研究者,小组讨论中,有学者惊呼,客家文化海外传播“濒危”。 “海外客属华侨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很多老华侨确实以客家人的身份影响了世界,但第二三
汀江流域森要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作者:张盛钟  期号:第1期 来源:防护林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汀江  生态环境退化  森林生态修复  模式 
描述:分析,建立了森林生态环境退化区域的森林生态修复模式,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汀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为汀江下游的森林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汀江流域区位 汀江
初溪:客家土楼最美的乡村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在闽西南的山坳里。 山陵夹道,有两道溪流为伴.一条青石铺设的乡间小道穿梭在每座土楼之间,连接着土楼人家。山野的风带来了幽深而又冷馨的气息,初春时节,山峦间竹林缓缓摇曳,绿浪奔涌,飘飘欲仙
客家土楼王——承启楼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民族画报·汉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重大问题。 承启楼的建造者是江氏家族第15代(最初迁到福建的那代算作第1代)后裔江集成和他的子孙们。建承启楼的主要原因是人丁太多,之前向别人买下的土楼五云楼不够住。 承启楼建成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