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9)
期刊(30)
学位论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9)
期刊 (30)
学位论文 (4)
按年份分组
2014(47)
2013(31)
2012(22)
2011(13)
2010(13)
2009(12)
2008(8)
2007(2)
2006(3)
2003(2)
按来源分组
三明日报(6)
文史知识(1)
书香两岸(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歌曲(1)
航空港(1)
文史杂志(1)
海峡通讯(1)
教育评论(1)
寻根(1)
从田园到田园:试论耕读文化对客家人入川的影响
作者:曾令远  期号:第18期 来源:管理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耕读文化  文化复制 
描述:耕读文化是客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相关.耕读文化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在物质条件上限制,对客家人入川准备、入川时间、入川路线直至最终地理分布的形成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客家人的入川实质上是一种从田园到田园的文化模式的复制.
桂东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色
作者:古贤明  期号:第4期 来源: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客家  桂东  文化特色 
描述: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成都东山客家“耕读为本”浅析
作者:刘世旭  期号:第5期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四川  成都市  客家文化  “耕读为本” 
描述:成都东山客家“耕读为本”浅析
一个传统客家村落的耕读文化与仕商精神——以连城培田为研究个案
作者:陈华伟  期号:第3期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培田  耕读文化  仕商精神  经历与事件 
描述:运用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 ,对闽西一个客家古村落——培田——的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性变迁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把传统培田社区的核心价值归纳为“耕读文化”与“仕商精神”并进行了分析 ,通过“事件与经历”的观点 ,对培田独特文化精神进行尝试性解释。
客家门匾
作者:赖广昌  期号:第12期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姓氏  异乡人  理念  家庭  房主  典故  别居  故事  分支 
描述:传家"、"曲江世第"、"天禄遗
客家民居的门匾
作者:赖广昌  期号:第7期 来源:雨花(青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传家”、“曲江世第”、“天禄遗风”等门匾。 “每一块门匾都有一个故事。如‘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它表示房屋主人是姓杨、胡、刘,反映他们祖上曾封侯做官;‘紫荆流芳’、‘三省传家’、‘义门传家’却源于田、曾、陈姓史上的兄弟典故。
农民的儿子
作者:张家瑜  期号:第9期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家庭  儿子  客家地区  读书  耕地  贫困  劳动  赤脚 
描述:乡村日子1954年,温恒泰出生在广东梅县一户贫困农民家庭。父亲放牛,母亲耕地。温恒泰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尤其是数学,小有天资。客家地区素有耕读传统,农民
民居中的奇迹——福建的土楼
作者:王恩涌  期号:第1期 来源:人文地理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建筑文化  土楼  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 
描述:居的土楼在当地环境亦有发展,特别是园形土楼,形成独特形式。由于客家人聚族迁移此地,土楼既适应其特殊环境,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因此,土楼既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外在景观,又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条件。
我心舞墨
作者:丘仕坤  期号:第2期 来源:书画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寒门出身  理学思想  书法艺术  军旅生涯  粤东客家  儒家  成才  书法创作  教化  礼教 
描述:"倡礼教、成教化、助人伦"的儒家程朱理学思想的感染余一介武夫,粤东客家人氏。雇农家境,寒门出身,父曾行伍,母不识字,阖家姊弟多矣。弱冠少年,结缘书香,至爱翰墨,作文习字,乐此不疲。恰逢盛世,耕读兼之,从善如流,心想事成,快哉悠哉。
客家教育传统与其因由探究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1期 来源:云南电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教育  传统  因由 
描述:客家人从古至今英才辈出,究其原因,与传统的社会学风和诗礼传家的家庭学风有关,也与生活环境困苦,以读书作为谋生之路有关,还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持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后,客家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并仍保持全国较先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