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
期刊(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
期刊 (4)
按年份分组
2014(6)
2013(8)
2012(2)
2011(2)
2010(2)
2009(2)
2008(1)
2005(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4)
羊城晚报(2)
人民日报海外版(2)
闽西日报(2)
西部交通科技(1)
广东艺术(1)
南方日报(1)
广州日报(1)
焦点·风土中国(1)
中外文摘(1)
相关搜索词
民居五则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中外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居  客家土楼  北京四合院  平方米  明代  清代  西厢房  石拱桥  垂花门  等时代 
描述: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大约出现在2000多年前。正规的北京四合院,房屋间数为:北房三正两耳共5间,东西厢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有4间,若连上大门雕、垂花门则是7间。若按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廊桥 古事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祖先的祈福场所,这也是我国东南部山地廊桥众多,并且历经千百年依旧跨溪屹立在关口要道上原因之所在。 廊桥有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之分,连城这里的廊桥多是木平桥。它的桥墩石头垒砌成船头形,以利于
也谈客家山歌“二人转”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吕德贤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亲历的一件事。 1965年,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经济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好转的一年。1962年开始的“三自一包”政策,给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至1965年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起三年困难时期,真有天壤之别。农村呈现一派祥和安康、快乐的太平盛世景
客家建筑 古桥斜塔展风姿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丰良文塔 普济桥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丰顺知县许炳(浙江人)倡议邑绅吴奕材等人捐建的。普济桥,当地人也称高桥。其造型端庄、风格古朴、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位于丰顺县丰良镇东北端,横跨在丰溪河上,桥长96.6米,高12米,宽3.8米、六墩七孔,是一座以麻石砖块建造而成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之最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拨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坡上,形成于13世纪初,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该土楼群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建筑种类、风格最多的土楼 群――洪坑土楼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湖坑镇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之最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拔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坡上,形成于13世纪初,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该土楼群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建筑种类、风格最多的土楼群——洪坑土楼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湖坑镇洪坑村
梅州投1.5亿元建黄遵宪公园 客家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梅州讯昨日,雨后的梅州花红树绿一片春意盎然。来自国内外的500多名嘉宾和黄遵宪后人云集梅城,隆重为黄遵宪公园、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奠基和举行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动。 $$重振梅州“文化之乡”雄风 $$为纪念这位在我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风云人物,1982年,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经整修后重新
石寨村:客家古村“长寿之乡”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长寿之乡”石寨古村落。 距今有380多年历史的树德楼。 寓意“青云直上”的青云塔。 石寨红军路。 翠绿怡人的竹林景观。 位置 来历 概况 位于梅州蕉岭县东部,地处闽粤交汇处。 有着500多年历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于明朝正统年
探秘世界文化遗产 ———永定客家土楼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承启楼 初溪土楼 陈军 摄 土楼王子 文/杨广 图/景区提供(署名除外) 永定县,坐落在福建西部,毗邻广东旅游重镇———梅州,距离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仅40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因为拥有中国最多、最大、最古老的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而闻名世界。
海南宝岛,南国珍珠。据文献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客家先贤
作者:古小彬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渡琼会馆”匾额的右边有一行小字,清楚标明刻匾的时间:“民国八年九月谷且”;左边也有一行小字,是书写人的落款:“琼崖道尹饶芙裳书”(道尹相当于清朝知府,民国初改称),还有印章。因年深日久又经多次搬迁,其中间明显已有一条裂缝。匾额目前由“渡琼会馆”创办人钟鹰扬(1856—1911)的孙子钟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