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石寨村:客家古村“长寿之乡”

石寨村:客家古村“长寿之乡”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AT11版:岭南古风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挂接】

【全文】

“长寿之乡”石寨古村落。

距今有380多年历史的树德楼。

寓意“青云直上”的青云塔。

石寨红军路。

翠绿怡人的竹林景观。

位置

来历

概况

位于梅州蕉岭县东部,地处闽粤交汇处。

有着500多年历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于明朝正统年(1449年)闽杭竹山南迁到石寨开基。

依山傍水,生态优美,人文荟萃,村民长寿,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村中的建筑风格形式多样,国家古村落专家考察组称石寨村可谓为“客家建筑博物馆”。

广东东北部的梅州蕉岭县,是“中国长寿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境内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与当地的农耕景观、村落形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田园乡村大观园。近日,笔者慕名前往位于“长寿之乡”里的南礤镇石寨村。

古村落依山傍水

从蕉岭县城往东北方向驱驰,一路上,窗外竹海茫茫,松涛滚滚,层峦叠嶂,令人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据当地旅游部门介绍,在前往石寨古村落的沿途有清末抗日保台志士罗福星故居、清王朝为表彰江赞缵盈之妻吴氏之贞节而建的贞节牌坊、从400米处的山顶垂泻而下银珠飞溅璀璨夺目的龙潭飞瀑、独显神奇的故皇佑庵“佛根”,还可欣赏漫山遍野、远眺似雪罩青山近看如冰凌满树的红锥花……如诗如画的风光,构成了蕉岭东部旅游热线。

大约4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目的地——南礤镇石寨村。这里居于闽粤交汇处,处处可见客家南迁足迹,尽显闽西与粤东客家文化之精华。村落依山傍水,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山好水好人长寿,据介绍,该村全村有2126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69人。

石寨古村落依偎在被称为“马山”的山脚下,新旧民居围屋错落有致,一条宽约20米的小河将村庄和马山环绕起来,滋润和浇灌着这片沃土。风水大师称之为“玉带缠腰”,寓意富贵逼人、官运亨通。与此相关的还有矗立于石寨村河流另一侧的圣王山上的“青云塔”,顾名思义就是“青云直上”。据当地群众介绍,“这座塔,既镇住河水外流,可以守财,还像一支笔,象征文采飞扬、出人头地。”

客家土楼古韵浓

村中的建筑风格形式多样,几乎汇集了客家地区的建筑形式,有方楼、半圆楼、走马楼、围屋等建筑规模,国家古村落专家考察组称石寨村可谓为“客家建筑博物馆”。其中伫立400多年的两座大型土楼保存完整,一座是方楼,另一座是树德楼。两座土楼和郭姓祖祠一同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3厅75房,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土楼为泥土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石灰、沙、瓦等。楼上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可由此射击御敌,也可以瞭望观察。土楼只有一个大门,用特大的木料制成,门框厚约20厘米,门板厚10多厘米,用铁皮钉面,以防火攻。尤为奇特的是,门顶从二楼斜挖4个嵌以竹筒的孔,称护门孔。相传太平军余部康王率兵退至石寨村时,曾在此楼固守。太平军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竹筒倒出,清军便无法近前攻门。

而与方楼毗邻不到100米的树德楼,有6厅58房,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380多年。迈进大院门槛,漆上红漆的木窗木门木栏杆,古香古色,雕栏木砌的清朝之风犹在。厚厚的夯土层筑成的方形土楼,中轴线对称,廊、堂、庭布局,梁柱、斗拱、勾栏、窗户、瓦顶、楹联,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宗法观念、伦理道德、节庆礼仪、穿着饮食,无不打上中原文化的烙印,传承至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感受了土楼浓郁的人文古韵之后,再走过1米见宽的石板桥,笔者沿着承载历史足迹的红军路,直上圣王山,一探青云塔。抬头细细端详,塔呈平面八角,整个塔无屋檐,外观塔身不见分层痕迹。据了解,此塔高24米,沙灰墙,墙厚90公分,塔腔内为折上式,是客家地区少见的密檐塔。登塔远眺,“多宝水库”、“平湖揽胜”、“多宝串珠”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下到圣王山脚,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画跃入视野:不远处,一座古朴的三孔石拱桥通向石寨村民的聚居地,流水潺潺的北礤河边,一株500多年的老榕树,盘出三枝树干,如虬龙般跃飞至河面;河边开垦的几亩地种满了叶菜;榕树下的人们,品茗谈笑,外地来的游客不住地拍照留念;桥边的农家乐餐馆炊烟袅袅,飘来了红菇菌煲土鸡的香味……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历史典故

石砌古道“红军路”

走过石板桥,全长约3公里的山路大部分皆为石砌古道。据说,这条路之所以叫“红军路”,要追溯到1929年10月17日。那时,朱德率领工农红四军6000余人,从福建行军到大埔,为不打扰群众,部队露宿在圣王山上的一条石砌道上。石寨群众知道后,用当地天然的红菇菌煮粥,一担担送给红军吃。红菇菌是石寨最珍贵的土特产,享有“西藏冬虫草,石寨红菇菌”的美誉。后来,红军战士转战梅县松源,解放梅县县城。这3公里的石砌古道被称为红军路,红菇菌粥被称为红军粥,一时名扬四方。

撰文 涂永平 柯鸿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