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66)
期刊(856)
学位论文(310)
视频(48)
会议论文(22)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66)
期刊 (856)
学位论文 (310)
视频 (48)
会议论文 (22)
图书 (22)
按年份分组
2015(48)
2014(1133)
2013(291)
2012(343)
2011(260)
2010(227)
2009(144)
2008(133)
2006(38)
2001(1)
按来源分组
北京档案(4)
岭南文史(4)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艺术科技(2)
客家(2)
安全与健康(2)
中国西部科技(1)
文化月刊(下旬刊)(1)
市场周刊(1)
歌曲(1)
走向生活
作者:谢·法盖尔松 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卢羽 方怡 沈晓林  期号:第7期 来源:歌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走向  生活  内口  未来  客家  造船  列车  声程  苏维埃  年轻 
描述:暂无
食色生活
作者:梁雪波  期号:第1期 来源:市场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画报出版社  生活  风味小吃  故乡  家乡  美文  乡情 
描述:流:“点滴在心的滋味”,是关于诸如一碗蛋炒饭、几粒花生米、一块豆酥糖、一盘豌莱头的亲切记忆,尘封的点滴私藏在这里闪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品味林海音,王世襄、陆文夫、汪曾祺、林斤澜、周作人,阿城等人的舌尖记忆,会让人认同这句话——“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本刊编辑部] 《缝熊志》[香港]西西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定价:38.00元 [导读]西西的《缝熊志》是一本极具创意的奇书。西西做的熊,形神俏妙,饱含情意,不是一般常见(西方)泰迪熊的样貌,而是赋入个人的风格巧思,糅合中西方历史与幻想人物类型,缝制系列化主题化(甚至家族化)、又各有生命之独立熊;如“中国古代服饰熊”之西施、王羲之、成吉思汗,及《水浒传》英雄、埃及女王等近七十只,自饰件到造型到神态,潕无逸趣横生。
客家人的习性及成都东山客家研究
作者:李映发  期号:第5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习性  赣南  闽西  粤东  “湖广填四川” 
描述:从古今历史考察,客家人的习性是在与南方民族相处,开发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他们不封闭,喜开放,向往天下“乐土”,一迁再迁,遍布世界各地;喜创新,敢为天下先,许多人成为时代领潮人物;重故土,爱中华,为祖国统一大业、中华民族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成都东山客家则是这一族迁文化的缩影。
客家狮子锣鼓经
作者:竹子 冷凋梅  期号:第2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锣鼓经  狮子  乡村  武技  少林拳  习性  龙灯  质直  余暇 
描述:擎龙灯都是客家乡村不可少的娱乐。就以耍狮子来说,纯粹是表演武技为主,狮子向上飞跃的“采青”姿态,即为武技轻工的实际考验。
胡剑文闽西客家风情摄影:阳光生活
作者:胡剑文  期号:第8期 来源:安全与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客家  摄影  阳光  生活  龙湖 
描述:暂无
唐宋时期宁化石壁的经济生活初考
作者:刘善群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史  经济  生活  福建省  唐宋时期 
描述:唐宋时期宁化石壁的经济生活初考
“寻食”客家人生活
作者:王文中  期号:第6期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豆腐  客家方言  生活  鱼圆  猪肉  擂茶  中原  乡土味  薯粉 
描述:艰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客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寻食"开始的。在客家方
闽西客家传统元素的图形意义
作者:于建锋  期号:第7期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客家传统元素  图形意义 
描述:些图形意义,可以更深刻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喜好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图形再设计。
走进美浓镇:创意生活从客家庄看去(下)
作者:吉路  期号:第4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活  创意  擂茶  聚居区  才能  健脾 
描述:不仅卖茶水还卖茶食(当地客家特色点心),以及小零食、小工艺品等。
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
作者:黄红英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活  山歌  张力  生命  文化传统  艺术美 
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