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974)
报纸(623)
学位论文(529)
图书(105)
会议论文(69)
视频(18)
按栏目分组
期刊 (974)
报纸 (623)
学位论文 (529)
图书 (105)
会议论文 (69)
视频 (18)
按年份分组
2014(1290)
2013(150)
2011(183)
2010(135)
2009(93)
2007(61)
2004(29)
2003(16)
2000(7)
199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5)
客家研究辑刊(82)
嘉应学院学报(28)
广西民族研究(22)
农业考古(8)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
中华民居(3)
文教资料(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1)
浅谈博白客家传统建筑与广府文化的关系
作者:郑霁雯 庞波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白客家  传统建筑  广府文化  关系 
描述: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是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本文谈到了博白客家传统建筑与广府文化的关系。博白是一个广府人和客家人混居的地方,这里,有两种文化共生的土壤,他们都经历了多年的融合和碰撞,并行发展着各自文化的内涵。
族群族群认同浅析:兼论客家族群认同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同 梁伟力 李雷华  期号:第12期 来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认同  客家族群认同 
描述:自从族群族群认同概念被大陆学界引入以来,学术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族群族群认同概念的论争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对客家族群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述评。
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阝留)隍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4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文化认同  潮汕化 
描述:丰顺县(阝留)隍镇九河村是处于潮汕、客家两个族群边缘的一个宗族村落,透过对九河村宗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的详细考察,可以窥见关于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有趣联系,可以得出结论:即产生文化认同的原因与行政归属、婚姻网络、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诸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论才溪精神和客家精神的关系
作者:蓝松金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才溪精神  客家精神  关系 
描述:与客家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又为客家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使客家精神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闽客械斗”的因果分析及其对台湾客家族群的心理影响
作者:汤韵旋  期号:第6期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械斗  客家  台湾 
描述:布、族群意识及其族群心理。
普通话语音、英语语音与英语听力水平的关系研究
作者:黄晓苑  期号:第5期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语音水平  英语听力  关系 
描述:的听力教学模式。
族群结构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作者:刘强  期号:第3期 来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历史记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描述:人认同的,外省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人,闽南族群比例最低;拥有台湾人认同的,闽南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族群,外省籍比例最低。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温宪元  期号:第6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  关系  意义 
描述:史,既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又在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发挥一定作用。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赋予的凝聚、主导和融合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略论江西棚民与客家的关系问题
作者:宋德剑 游海华  期号:第3期 来源:宜春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棚民  客家  关系  区别  原因 
描述:棚民与客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棚民的来源、民族成份及其他史料看,棚民与客家有根本的区别。
台湾屏东潮州移民的族群关系:从硬性文化与软性文化的视角来看
作者:横田浩一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关系  性文化  移民  潮州  台湾省  日常生活  经济力量  文化产业 
描述:一、前言 本文从硬性文化与软性文化的视角来对台湾屏东潮州移民的族群关系进行探讨。在这里硬性文化是指通过地域开发或文化产业等政治经济力量重新创造的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有着巨大的距离。另一方面,软性文化指的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与民俗。这些区分基于德·塞尔托的定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