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
期刊 (8)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3(4)
2012(2)
2010(3)
2008(2)
2003(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
三明日报(2)
学术研究(1)
看天下(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全国新书目(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源流(1)
客家文博(1)
客家研究辑刊(1)
东坑,久远的客家文化长廊
作者:沈昌培吴火招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高处远眺东坑村。 现存古居。 泥土围墙小巷。 新房与旧居交相辉映。 陈荣伦书法作品残片。 陈氏祖祠仰丰堂。 陈孔俊练武石。 照壁上是东坑最后一名举人陈光晋题字。 清代陈允升著《易史一隅》。
客家清官廉吏素描(系列选篇)
作者:李智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歌] 宋湘 推开历史的序言那人一袭灰袍 正凝神静气 扶笔润墨在诗笺之外圈点民生 笔笔浓墨重彩 千秋怀抱三杯酒一腔豪情 尽在不言中 官事点滴遗落于黑山白水 凝成民间诗话清香依旧 爱民如子惜廉如命 万卷诗文终难遣黎民疾苦 那就暂挂起才子风流脱靴落田 教织“宋公布”又植“
客家村名里的玄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相飞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名字即不便于称谓,指称起来就很别扭。所以,为了方便称呼,讲得顺口,世间万事万物大抵会取一个名字。 那么,名字究竟怎么个取法?战国时期荀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大意是,名字并非一定要哪个才适宜,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并广为接受
客家人挑盐担的历史记忆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盐道当铺遗址 ▲斑驳残破的蕉岭新铺盐仓 【钩沉】 □邓锐 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是一个盐业使用和生产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盐的产地不多,一直以来,中国盐的来源主要靠海水。如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上记载,公元前514年,由吴王阖闾、春申、已濞连
龙南杨村:客家山村古韵浓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造型独特的石拱廊桥——太平桥。记者许军摄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及“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的燕翼围。记者许军摄 端午节期间的池塘龙舟赛,吸引着八方来客。杨炜摄 傅亮记者许军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里住久了,如果想要找一处风景、风俗与风情俱佳的乡村去走走,怀古思悠,放飞心灵,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吴刚毅 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把“客家文化”列入海西特色文化的重要位置。本文试就客家文化形成
深圳最早的客家围堡
作者:贾少强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建筑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如今仍矗立在坑梓的46座客家围堡,就是坑梓当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无字纪念碑。它们是当年客民经济实力、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记录……$$如果有人问你,深圳的客家围屋哪里最多?第一座客家围屋在哪里?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就是坑梓。$$据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张卫东
河源:千年古邑迎来客家文化盛会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和务实等岭南文化特性,在赵佗时代呈现雏形,并在此后2200多年间,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使之成为全球客家人
连平花灯璀璨绽放客家文化异彩古邑新颜名列全国文明县城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连平———“全国文明县城”。 粤赣(红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汕昆(绿线)、粤湘(蓝线)和大广(黄线)四条高速公路于连平纵横交错。 上坪桃花 忠信花灯吊灯习俗 连平 连平县地处粤东北九连山腹地,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是著名客家古邑,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2009
千年古邑迎来文化盛会 河源举办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紫金花朝戏,是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 龙川秦代越王井 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