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1版(理论与实践)

【入库时间】20121220

【全文挂接】

【全文】

吴刚毅

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把“客家文化”列入海西特色文化的重要位置。本文试就客家文化形成、客家精神本质特征、两岸客家人历史渊源及客家文化交流,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以研究阐述。

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总和。从精神方面看有思想、道德、哲学、制度、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物质方面有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产品、物种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客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是客家社会,是依赖于历史上共同的社会与经济生活而形成发展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长期熏陶下形成发展的客家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造就了其文化品位的独特性,展现着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客家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豁达、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尊祖睦宗、同仇敌忾、爱国爱乡等。这些特征既体现了客家先民是在千里迁徙的艰难历程中磨炼的结果,也反映出他们在南方穷山僻壤中创业与发展的开拓精神。客家人注重教育,力求子弟知书达礼。历史上曾有卖田地供子弟读书的、有靠挑担、卖烧炭送子弟上学的,还有讨食也要让子弟读书的,这些都说明客家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子弟教育的信念。

客家民系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正是这种精神,客家人在迁徙中求得了生存,在生存中求得了发展,在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上为推进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客家文化的精髓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三明是客家先民的祖域,在客家民系孕育的前期和孕育时期,即唐中期至北宋之间,北方南迁汉人大量迁入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使这一地方成为历史人高峰,待客家民系初步形成之后,即南宋开始,客家初民,又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不断大批的再迁移,迁徙方向是闽西南部,粤东北和闽南,因而,宁化石壁成为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

福建客家人移居澎湖台湾始于宋代。北宋末年,黄河流域继中唐、五代以来大动荡之后,又遭金、元等少数民族的侵扰,黄河流域河南等地,成为金蒙必争地区,频繁的战乱,使河南各地大片的良田沃土荒废。自南宋蒙古人灭金之后,客家人首次比较大规模移民台湾,明朝天启年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逢福建旱灾,部分客家人竞相投奔赴台。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饥荒,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徕沿海灾区居民包括部分客家人数万名到台湾垦殖。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福建向台湾大移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军招徕3万多客家人包括沿海泉、漳各县居民。清代是福建客家人移居台湾的重要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施琅率兵收复台湾,全国政治统一,自康、雍始,至乾、嘉年间,福建民众相继赴台,导致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尤其清政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开放淡水八里岔与蚶江及福州五虎门通航,推动了移民潮的高涨。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湾的汉族人已达194.5万人,其中客家人占大部分。从历史上看,台湾客家人的“根”在大陆,福建是他们渡台的出发点和祖居地。据考证,如今,台湾客家主要分布在台中,高屏地区的“六堆客家”,新竹、嘉义、台南、南投、苗粟、台北等县市,据考证资料显示,台湾客家人遍布以上各县总数达400多万人,能讲客家话者有200余万。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台湾政要、商贾和文化名流。

台湾客家人和福建客家人“同根共祖”,有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林嘉书在《客家摇篮?石壁村》一文中考证:目前台湾至少有60个常见姓氏中约600多万人,其中200余万是来自石壁的客家人,还有部分是从闽南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居台湾。广东蕉岭全县现有人仅20万,而在台湾的蕉岭籍同胞则达40万之多。而据《蕉岭县志》记载,这40万蕉岭籍同胞,其祖先绝大部分曾在福建宁化石碧村居住。如梅县、兴宁、大埔、平远、丰顺等粤东各县及闽南的平和、南靖等县的客属台胞,十有八九亦称其祖先来自宁化石壁村。

福建与台湾一依带水,隔海相望,有着地理相连,气候相似,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等特点,两地渊缘密切,源远流长。客家文化是两岸客家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开展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弘扬客家精神,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客家学,尤其是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是发展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文化资源。客家文化交流激发在台的客家人回闽创业,报效桑梓的激情,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如今,福建已成为台湾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的集散中心,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通过举办“祭祖大典”、“祭拜客家母亲河”等活动,向台湾客家人展示大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介绍大陆经济建设的政策和项目推介,吸引台资来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大量的台湾客家人通过回大陆祭祖,寻根谒祖,看到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新进步,亲身感受来自家乡的亲情,加大了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感,也表明了台胞客家人谒祖的意愿和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感情。

近十多年来,三明重视打“客家牌”,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策略,促进了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客家祖地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的优势,把吸引台资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如三明发挥泰宁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两块世界品牌优势,先后与台湾实现了“大金湖―日月潭”两水旅游对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结对姐妹园,推出了“闽台两山两水亲情游”、“邹氏后裔寻根祭祖游”、“客家祖地祭祖”、“闽台同根游”等主题线路等。在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方面,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和拓展“五缘六求”的部署,建设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利用三明是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海峡两岸林博会在三明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成效一届比一届突出,影响力一届比一届大,知名度一届比一届高,现成为全国四大林博会和福建三大涉农综合展会之一。通过打造客家品牌,以及参与每年“9?8”大型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和个人到三明投资创业。鼓励和扶持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投,加快发展,聘请台商担任创业协会会长、招商顾问,通过“以台引台,以台引外”,吸引更多台胞前来创业,努力把三明建设成台商企业项目在海西中部的核心中区。

客家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民族情感的交流。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成为了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为了充分展示客家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精心策划采用客家公祠这个重要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对台工作。通过祭祖活动,大大增进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感情,激发了台湾客家人对“根”的思念,对“祖”的崇敬,对“脉”的依归,密切了闽台关系,增强了台湾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热情。

客家文化是海峡两岸特色文化,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纽带。在深入贯彻《意见》中,拓展客家文化内涵,把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继续认真研究策划做好发展客家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发挥闽台客家宗亲血脉渊源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为加快推进海西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全面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