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4)
期刊(12)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4)
期刊 (12)
学位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0)
2013(12)
2012(11)
2011(15)
2010(8)
2009(4)
2008(6)
2007(1)
2006(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7)
羊城晚报(4)
东江时报(3)
书香两岸(1)
时代主人(1)
远见杂志(1)
红土地(1)
农业考古(1)
嘉应学院学报(1)
美食(1)
梦里,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廖是添 (一) 梦里客家其实是一条路曲曲折折蜿蜒于崇山峻岭祖辈揉父辈搓斑斑血泪无不勾起你我柔肠寸断梦里客家其实是一支歌酸酸甜甜环绕于围屋内外男声起女声和触景生情张口拈来妙语韵味回肠梦里客家是血脉凝成的心结一头连着故里一头系着八方山挡不了水隔不开哪怕黑发变华发新梦成老梦乡音依旧梦里客家此刻交织成
客家竹灯盏
作者:钟明山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四根柱子八根梁,中间一口小水塘,小水塘面上放稗草,稗草面上放毫光。”这是一个客家老年人耳熟能详的谜语,其谜底即是灯盏。 如今,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灯具,世上已难见了,只有在博物馆或有的农村老宅尚保存那么一两盏。智慧灵巧的客家祖先,以篾片和竹节作为框架,在上面搁置一个小铁碗,碗内筛上明油
杜亦有道:客家口味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阿杜 客家菜在香港曾是一大派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九各處都有專奉客家菜之「梅江」、「東江樓」、「泉章居」、「醉瓊樓」等,尤其是「醉瓊樓」共有五、六十家之多,人客家庭聚餐或普通宴客多數點的客家菜流行菜式似乎必有鹽焗雞、東江豆腐煲、菜薳炒牛丸、炸大腸和甜酸肉等六七味,有些則加梅菜扣肉和梅菜蒸鯇魚,
客家祠堂淌古韵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资料图片) □张腾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一般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子孙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
客家人的服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金湟邱育斌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客家文化,虽然仍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客家人自己的特色。从客家服饰来讲,就可见一斑。 客家衣着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灰、白色为主,除少数妇女有镶边衣着外,很少
200多年来,大万世居始终矗立在那里,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
作者:刘建光 肖海强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及门前的弯月形池塘。 大万世居建筑风貌。 三月,春风和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坪山大万世居静静地矗立在坪坏社区西南的客家村内,古堡式客家围龙屋门前的一弯月形池塘里,几只鸭子在欢快地戏水。风依旧、情依旧,经过历史沉淀后的古老围屋修葺一新,向世人诉说着客家人在坪山
新会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外景。仅存的泥砖屋尤显珍贵,成为客家村的象征。 周运娇见证了客家村的沧桑巨变 外来媳妇中的佼佼者——李兴琼正在劳作 【天下客】  有句俗语说 ,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同和村、会城绿护屏村都有很多客家人建造的泥砖屋,可以
盘点福建古村落 连城芷溪,客家大宅门
作者:黄如飞 黄水林 李绍炜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芷溪的古民居。 黄氏家庙门楼前面有一对石狮子,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身旁,憨态可掬,舐犊之情栩栩如生。 飞檐、斗拱、隔扇、栏窗,精雕细琢,仿佛走进了一座客家文化的“大庄园”。 古民居里洋溢着生活气息。 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这个因古时流经村子的溪流两岸长满芷草而得
深圳六约新村: 现代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天下客】 提要:300多年前,随着清政府颁布“迁海复届”的命令,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山区的客家人大量迁徙到今天深圳的龙岗、宝安地区,开启了客家人在深圳的历史。300多年来,客家人在深圳这块土地上打拼,建设自己的家园。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相伴,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居住在这里
逐渐被淡忘的客家农机具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辘轴 蓑衣和笠麻 龙骨车 墙筛板和扬蹄 水碓 石磨 [农事] 提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元宵过后年味渐淡,客家地区勤劳的农人又要开始操心春耕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很常见的客家农家生产生活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