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33)
报纸(6263)
图书(1506)
学位论文(1241)
视频(802)
会议论文(357)
图片(45)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33)
报纸 (6263)
图书 (1506)
学位论文 (1241)
视频 (802)
会议论文 (357)
图片 (45)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815)
2014(9344)
2013(1277)
2012(1309)
2011(1285)
2010(1126)
2009(695)
2008(566)
2007(357)
2005(8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83)
梅州日报(1771)
赣南日报(350)
嘉应学院学报(142)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5)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西安社会科学(2)
世纪桥·纪实版(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
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
作者:陈雅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革命歌曲  艺术特征  歌曲演唱  历史评判 
描述: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军民所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沟壑,都留下了战争岁月的斑斑痕迹。江西革命歌曲是以传统的客家山歌为原型的素材创作或改编而成的民歌,也有部分歌曲是由于中央苏区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外来的民歌小调,于是迅速在工农群众中传唱开来。这些歌曲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尤其是兴国县的民歌,与革命息息相关,井冈山农村红色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的发展,这些革命歌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在中国革命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特殊性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的歌曲,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领导解放军,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其宗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本文以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搜索、乐谱分析,力图揭示江西革命歌曲的演唱技巧。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阐释与研究叙事。对红军时期作以界定,站在革命历史的高度,试图解析革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革命歌曲与江西革命歌曲进行概念解读。第二部分,歌曲题材与艺术特征。从音乐本体出发,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江西革命歌曲的创编方法、题材类型、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歌曲演唱与案例分析,总结歌曲演唱必须掌握的呼吸与换气、咬字与吐字、共鸣与位置、发声方法等;通过几首江西革命歌曲的个案分析,阐释演唱江西革命歌曲的主要技巧。第四部分,歌曲价值与历史评判。对江西革命歌曲的歌曲价值,即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作以深入的解析。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归类等方法对江西革命歌曲进行立体研究。
基于性别分类的说话人识别研究
作者:高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语方言数据库  性别识别  说话人识别  矢量量化  支持向量机 
描述:数据采集到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1、建立一个汉语方言语音数据库参照国际上语音语料库的设计标准,考虑录音通道、方言种类、话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选择。最终建立起一个涵盖
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歌唱模式:以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关联群体
作者:刘振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话山歌  歌唱模式  歌词结构  歌腔形态  歌唱方式  地域与族群性 
描述:带。随着社会的变迁,官话山歌进入网络传媒与经济市场,参与到政府、企业庆典等场合,其歌唱模式、歌唱场所与功能意义随之发生转变,由村落走向城镇,由民众自发性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民间为辅,由自娱性功能演变为地域文化标识。大苗山地区是官话山歌的重要传唱区域,这里居住的苗、瑶、壮、侗、汉等多民族群体具有浓厚的歌唱习俗。本文以该地区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客家族群与师徒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村落环境下梁氏家族与城镇情境中歌王群体的歌唱活动,将官话山歌的生存空间、音乐生态链、曲词结构、歌唱形式等以及相关文化因素所体现的规律性概括为一种地域性的歌唱模式,描述与总结官话山歌歌唱模式及歌唱模式的生成与嬗变脉络。最终,全面认识大苗山地区歌唱化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模式,形成对于其文化存在方式的理解、尊重与认同。经过全文的分析、论述,本文得出的认识为:模式化思维、以歌代言、即兴编唱是官话山歌歌唱模式的三个基本特点。百越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碰撞与融合是形成官话山歌歌唱模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由于大苗山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传承,歌腔风格隐含着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信息。同时,汉语方言的交流便利性与强势文化特性极大地推动了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的传播。本文对于大苗山官话山歌的初步研究,可为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个案。并且,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处于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族群音乐生活的共性特点,也有助于改变我国学术界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边缘交融性研究不足的现状。
珠江咸水歌形态初探
作者:胡雯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珠江流域  咸水歌  形态  传承和保护 
描述:度取决于水上先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疍民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终日浪迹江河,与风浪搏斗;他们的生活、爱情、工作都在水上进行;他们被划分为社会最底层,受到严苛的法律的限制,生活得异常艰苦;因而需要通过歌谣去抒发他们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第二章,咸水歌的文化内涵。疍民以歌寄寓生活,以歌抒发情怀,因而咸水歌的题材覆盖面广,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感情生活等,都能成为疍家歌谣的内容。建国后,咸水歌更有了歌颂党、歌颂生产生活的内容。而根据演唱区域和调式调性,珠江流域的咸水歌主要分为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叹歌(叹家姐)等。 第三章,咸水歌的艺术形态。咸水歌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段体(二段体)。调式一般是五声调式,特别以徵调式为主。唱词多数是歌手以民间口头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唱下来。咸水歌常用“起兴”、“比喻”、“直叙”、“夸张”、“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来抒情叙事,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加深形象思维。另外,由于地域、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调式等等差异,咸水歌与客家山歌、意大利民歌之间有较大区别。 第四章,咸水歌的表演形式。咸水歌多用“称谓”来作为开头和结尾,富有人情味;而其节奏随着疍家心情的起伏而变化。疍民演唱咸水歌时喜欢即兴创作,同时各地的曲调基本一致。 第五章,咸水歌的传承和保护。随着疍民们上岸,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流行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咸水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几乎走到了边缘。如何保护咸水歌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咸水歌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若然它们有机结合,可以相得益彰。 咸水歌是疍家民俗最好的传承载体,是我们了解、研究疍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它源自生活、贴近生活,适应的场合广;它可以即兴创作,音调婉转动听,歌词通俗易懂。一曲咸水歌唱尽珠江情。因而,保护咸水歌,对于传承民俗文化血脉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邓世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民族图形  建筑局部装饰设计  运用研究  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 
描述: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并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同时,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艺术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遵循这两条政策,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并加以运用,使其不断发展创新,以体现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是笔者研究课题的初衷。民族图形是民族地区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民族图形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视觉魅力是设计资源的宝库。淳朴的少数民族用刺绣、扎染、编织等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民族图形,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笔者走访了广西、贵州、苏州等地区,经过对广西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广西贺州客家莲塘围屋生态博物馆深入调查后,发现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需要建筑的更新,但其经济文化条件的研制,不适宜大规模改建建筑,就此提出了将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通过分析广西民族图形更新的意义、生态博物馆对民族图形在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广西融水苗族、白裤瑶以及贺州客家的民族图形的运用现状,阐述了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中运用的必要性。民族图形的演变与再生包括民族图形的造型原理及构成方法两个方面,通过想象再造、提炼抽象和解构重构的造型原理和单独图形、重复连续和自由组合的构成方法,民族图形在运用中不断演变与发展。为了使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民族图形的运用流程需经过了解设计主题、综合元素,精心构思、调整统一、确立装饰风格、把握艺术形式这一系列步骤的反复斟酌。民族图形的具体运用方法笔者针对前文中带对民族图形运用现状提出的困惑,借鉴苏州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优秀案例以及对各地民族图形的深入分析总结了直接运用、简化变异、平面与立面的形式置换、材料与技术的表现、色彩转换及图形文化意象表达这几种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论证本文“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相关观点,笔者引白裤瑶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表现加以例证。通过多次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管辖区的实地考察,对白裤瑶图形在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建筑局部装饰设计运用现状进行分析,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民族图形的运用有强烈的需求。总结吸取白裤瑶图形在王尚屯的新民居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运用的优秀经验,并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的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虚拟方案展开论述。本文通过对贵州、广西、苏州的实地考察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结合对苏州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等传统优秀例作的方法分析,对搜集的少数民族图形深入分析创造,并辅以白裤瑶图形的运用设计实例,结合理论分析强劲有力的论证了本文论点,使观者清晰扼要的理解掌握本文理论。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文选题的创新。民族图形的应用与创新国内有许多相关著作,大都将民族图形的应用设计聚焦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在建筑方面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族图形研究与分析,而民族图形在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少有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希望本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关注。二是本文研究的视角独特。对于体现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民族本土性研究,眼光大多聚足现代发达城市或国际事宜中的代表建筑。而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物质条件、文化条件和经济发展限制研究者少有涉足,而恰恰这些地区蕴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图形资源。民族生态博物馆本身即为新生产物,随着其日渐发展壮大,它在民族图形资源中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不好生运用,实属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积累了笔者近几年在各地的调研成果,拓展和丰富了民族图形运用研究视角的全面性。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作者:邹伟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
大陆三大新举措惠及两岸民众 放宽台居民大陆就业政策、延
作者:郑昭 胡斌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郑昭 胡斌) 昨日,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大陆各有关部门惠及两岸民众的三大新举措。 第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进一步放宽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策。大陆企业可按照就业管理的相关规定,自主招用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就业。台生及其他台湾
大陆三大新举措惠及两岸民众 放宽台居民大陆就业政策、延
作者:郑昭 胡斌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郑昭 胡斌) 昨日,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大陆各有关部门惠及两岸民众的三大新举措。 第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进一步放宽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策。大陆企业可按照就业管理的相关规定,自主招用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就业。台生及其他台湾
广西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薛珊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优化研究  广西 
描述:1.分析了广西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现状通过RMP分析,对广西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指出广西在开发和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