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81)
期刊(433)
学位论文(147)
视频(109)
会议论文(7)
图书(7)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81)
期刊 (433)
学位论文 (147)
视频 (109)
会议论文 (7)
图书 (7)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109)
2014(509)
2013(160)
2012(150)
2011(164)
2010(156)
2009(97)
2008(64)
2007(27)
2006(30)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0)
嘉应学院学报(19)
农业考古(5)
大舞台(3)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1)
湖北旅游(1)
硅谷(1)
管理学家(1)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
地理空间信息(1)
略论方言词“实同形异”的表现及成因:以广东客、闽、粤方言为例
作者:温昌斌 温昌衍  期号:第10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词差异  “实同形异”  表现  原因 
描述:"实同形异"是汉语方言词之间的主要差异。主要以广东三大方言(客家话、潮汕话、粤方言)的代表点(梅县、潮州、广州)词语为例,分析了"实同形异"的表现及原因。
基于3S的中国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初探
作者:张正栋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数字博物馆  客家文化  中国 
描述:本文在阐述了数字博物馆的含义、建立中国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S)的中国客家文化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与实现中的技术和方法,并详尽叙述了文物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存储、检索、传递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风水”观:以围龙屋为例
作者:罗迎新 王彩莲  期号:第10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  客家民居  围龙屋  “风水”观 
描述:、天地人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从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围龙屋建筑"风水"观,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崇山拜水,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营造了尊重
从档案文献探客家廉洁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者:夏硕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档案文献  客家廉洁文化  表现形式 
描述:堂楹联等传承客家族群与精神血脉。典型特点是具有显著的多样性、鲜明的层次性和强势的传承性。
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
作者:刘泽梅  期号:第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乐  汉剧  传承  策略 
描述:内容等举措,并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加强普及教育、鼓励民间乐社活动等多种渠道更好的保护传承客家传统音乐。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作者:夏硕军 雷近芳  期号:第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丧葬礼俗  中原烙印 
描述: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客家情歌的意象初探
作者:魏启清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情歌  意象 
描述:客家情歌在表现客家人的婚恋情感的同时,组织了具有广泛性、直观性、情感性的意象群。 本文意图对此作初步的探索。
人格特质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岭南客家籍大学生与潮汕、广府籍
作者:徐文明 罗苏梅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特质  跨民系  客家青年 
描述:性青年表现出焦虑、抑郁、敏感多疑、脆弱性、同情心以及愤怒-敌意的人格特质,而男性却表现出热情、活跃、冒险精神以及缺乏同情心。研究发现,三大民系青年只是在某些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没有出现更多差异的人格特质,其主要原因在于共同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以及青年教育一致。
叶承立与《乾隆·嘉应州志》
作者:叶科泰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嘉应州  梅州  州志  叶承立  乾隆 
描述:反映。其主张天人合一的政见与措施在其广西富川县知县任上,在服务于当地客家和汉族与壮、瑶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发展上得以很好实施和表现
记忆与重构:客家学研究的影像表达:对客家民俗文化独立纪录片
作者:周云水  期号:第10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文化重构  客家学  影像表达 
描述:用客家文化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客家社会的急剧变迁、抢救文化遗产和反思客家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