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8)
期刊(66)
图书(7)
学位论文(5)
视频(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8)
期刊 (66)
图书 (7)
学位论文 (5)
视频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80)
2013(26)
2012(24)
2011(41)
2010(20)
2007(6)
2006(6)
2005(7)
199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
客家研究辑刊(13)
嘉应大学学报(3)
客家(2)
学术研究(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
中国韵文学刊(1)
嘉应学院学报(1)
炎黄纵横(1)
炎黄世界(1)
爱国志士、杰出诗人适甲
作者:赵春晨  期号:第3期 来源:炎黄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志士  爱国  乡村教师  启蒙教育  台湾省  丘逢甲 
描述:一、抗日保台 逢甲出生于台湾淡水厅铜锣湾(今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一个客家移民的家庭。其父龙章,是一名乡村教师。逢甲自幼随父亲接受启蒙教育,他聪颖好学,“六岁能诗,七岁能文”。
瞻历史文物 怀志士业绩:瞻仰逢甲创办的“上杭师范传习所”
作者:钟巨藩  期号:第3期 来源:炎黄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传习所  上杭县  文物保护单位  师范  创办  孙中山  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  客家土楼 
描述:不久前,笔者来到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氏总祠,瞻仰爱国志士逢甲创办的"上杭师范传习所",缅怀他的生前业绩。氏总祠位于上杭县城解放路中段,与孔庙隔瓦子街相望。这是一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客家土楼。是
逢甲黄遵宪“争雄”与诗界革命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界革命”  黄遵宪  丘逢甲  康有为  梁启超  当事人 
描述:1996年公布了康有为在近一个世纪前的批注,涉及逢甲与黄遵宪“争雄”、逢甲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以及“诗界革命”等重大问题。、黄“争雄”确有其事,但由于当事人恰当的处理和梁启超的斡旋,终使二人成为朋友,并对“诗界革命”队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段]
罗浮山之游与逢甲的思想转变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罗浮山  思想变化 
描述:本文通过对逢甲1910年游览罗浮山所创作的一些记游诗作一粗浅分析探讨,以期展现逢甲这一时期的心理活动和理想脉搏。
逢早与客家文学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5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丘逢甲  客家文学  诗文 
描述:逢甲生为台湾客家人,受客家人文精神的孕育,受客家先贤的影响致深。他以自己的人格、创作实践和客家情怀,为客家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文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之中。
重评黄遵宪与逢甲的交往
作者:郑少斌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丘逢甲  交往  评价 
描述: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逢甲台湾书写之文学作品研究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学  台湾文学  在地书写  丘逢甲 
描述:丰富的文学篇章。本文旨在以客家文学先驱逢甲为例,分析与介绍其台湾书写之文学作品,并论述其作品中所蕴含之客家文化内涵与意义,并认识逢甲之台湾书写作品是中国文学重要的资产。
试论逢甲的开放意识
作者:丁思深 周建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放意识  列强  闭关自守  走向世界  国徽  体现  称谓  丘逢甲  后金  万里长城 
描述:如果说“更筑长城防不得”是逢甲对闭关自守政策的无奈和叹息,那么,“难效前皇复闭关”则体现逢甲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了。
逢甲的客家情结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客家  乡土  情结 
描述:愫 ,反映了逢甲作为一个客家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种纯朴自然的客家情结
逢甲《虫豸诗》初探
作者:李小燕 李晓静  期号:第4期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柏庄诗草  虫豸诗 
描述:《柏庄诗草》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逢甲的一部早期诗集。其中的《虫豸诗》50首,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象、明白晓畅的语言、水乳交融的用典、含蕴深刻的哲理、强烈的讽刺意识、深沉的爱国情怀,令人读后顿觉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对我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