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72)
期刊(1493)
学位论文(709)
图书(170)
视频(111)
会议论文(27)
图片(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872)
期刊 (1493)
学位论文 (709)
图书 (170)
视频 (111)
会议论文 (27)
图片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14)
2014(2089)
2013(579)
2012(629)
2011(587)
2010(512)
2009(293)
2008(227)
2007(132)
199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919)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4)
台湾戏专学刊(12)
梅县侨声(6)
戏曲学报(3)
联大学报(2)
台湾音乐研究(1)
新竹县文化局(1)
国史馆(1)
财团法人庆美园文教基金会(1)
山茶遍地开:海峡两岸采茶戏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茶花  海峡两岸  采茶  客家地区  精神生活  非物质文化  民间文化  试种 
描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于是把采茶歌和茶篮灯以及当地的其他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蕴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其剧目大多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
客家研究:非物质文化视野
作者:魏志龙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地区  文化视野  国家级  国务院  采茶  山歌 
描述: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戏班调查
作者:徐赣丽 孙宝 莫乔雅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白  客家  采茶戏戏班 
描述: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戏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浅谈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
作者:黄文华 曾蓉萍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赣南采茶舞  赣南民间舞  矮子步 
描述: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为赣南民间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形成及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商业语境中民间文化的脱困之路: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
作者:肖玉琴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化  草根市场  客家采茶戏 
描述:赣南客家采茶戏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戏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僚与风水文化
作者:罗勇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僚村  风水文化  传承 
描述:风水的正宗代表.僚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风水文化遗存,被学者们誉为"风水文化的博物馆".它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僚在风水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也为人们深入研究"原生态"的风水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和重要实验场所.
台湾客家采茶戏之剧本类型探讨
作者:邱春美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采茶戏  剧本 
描述:代剧本。最后推测未来转型之可能发展。
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
作者:郭起华 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赣南采茶戏  客家人  民间歌舞 
描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
村落环境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戏  客家文化  赣南村落 
描述:,是当地客家族群人口流动的结果.
湾与狮潭溪谷地区客家聚落与宗教空间
作者:潘朝阳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湾乡  狮潭乡  客家聚落  宗教空间 
描述:台湾苗栗县的湾乡和狮潭乡,是客家先民艰辛拓殖的狭窄溪谷平原型聚落,被视之为“后山型开发区”。依据文明层立体结构由下而上的推理顺序,从阐述这一区域的地理基础入手,详细探讨客家先民在此区域的开发性格、开发状况、民间宗教性质及其在聚落的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