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096)
报纸(6255)
图书(1414)
学位论文(1221)
视频(386)
会议论文(341)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096)
报纸 (6255)
图书 (1414)
学位论文 (1221)
视频 (386)
会议论文 (341)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398)
2014(12015)
2009(694)
2007(354)
2005(81)
2004(125)
2002(48)
2000(55)
1997(18)
1992(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25)
客家(113)
大众文艺(50)
歌海(2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
创作评谭(18)
中州学刊(11)
食品与生活(11)
科技信息(8)
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
粤台两地客家人血脉联系与文化渊源探究
作者:冷剑波  期号:第3期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  台湾地区  客家  血脉联系  文化渊源 
描述:系,同时从宗族、建筑、民俗、民间信仰、语言等角度阐释粤台两地客家人深刻的文化渊源,试图对粤台两地客家人及其文化的源流关系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从方言词语看客家农业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6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方言词语  农业文化  传统性  地域性 
描述:本文通过对客家方言中的农业类词语的考察,发现了客家农业文化的两个明显特点:1.传统性:2.地域性.
清代台湾北部霄里地区客家七姓移垦之研究
作者:徐静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涌泉  霄里大圳  霄里  移垦  客家 
描述:姓的拓墾情形。 研究問題:首先探討霄裡客家七姓各家先祖來台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其次探究當地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客家七姓聚落的分佈。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等研究議題
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客家的文化认同-兼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建构
作者:余达忠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客家  文化认同 
描述: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集体无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心理与外语教学
作者:王斯妮  期号:第1期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客家  文化心理  外语教学 
描述: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以客家文化心理为个案,分析在无意识中内化了的、心理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认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心理的构成以及存在差异的渊源,揭示了影响外语学习外显行为的内在原因,对外语教学有启示作用。
赣南农村聚落名研究
作者:温珍琴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农村  聚落名  客家 
描述:地名是特定的地域之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系或民族地名的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有不同的特色。赣南地处江西南部,居民大部分为客家人。本文主要探讨赣南农村聚落名的用词情况及其特征,旨在揭示这一区域农村聚落名的文化内涵。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论马卡丹散文的文化空间
作者:黄海红  期号:第4期 来源: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卡丹  散文  客家  华南虎 
描述:在闽西散文作家中,马卡丹先生是极具独特思考的一位,特别是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他把目光投向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客家本土以及对梅花山华南虎这一人类珍稀物种保护的疾呼,很值得大家借鉴。文章通过对马卡丹散文文本话语的剖析,力图较好地把握其良好的创作势态。
论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敬字信仰:队福建客家地区为例
作者:俞如先  期号:第5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海峡两岸  敬字信仰  一脉相承 
描述:国大陆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峡两岸敬字信仰渊源关系问题研究的资料空白.为证明海峡两岸敬字信仰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
作者:甘满堂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传统村落社会  刘大可  《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 
描述: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
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1期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  闽粤赣苏区  客家  妇女生活 
描述:她们创造和编演革命文艺,也尽情享受革命文艺,在物质上、精神上,在家庭内和社会上,生活都换了个 样。她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为革命为社会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她们的内心世界是空前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