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客家乡村物具
-
作者:吴德祥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客家乡村中处处还可看见许多颇具传统特色的家用生活物具,如石磨、碓、砻、石臼、饭箪、陶壶、竹筒茶壶等。如今,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物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具的更新已基本消失了,即使保存少量的一些也被废弃在杂物堆里。这里介绍几种过去常用的乡村物具。石磨
&n bsp; 石磨由两个石
-
客家土楼的防火功能
-
作者:胡大新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土楼建造之前,即在选择楼址的时候,楼主就把水源是否充足作为建楼的必备条件之一。他们都知道,日常生活需要水,灭火需要水,迫在眉睫的建楼也需要水。一楼之内居住数十人上百人,用水量相当大,没有充足的水源是不行的。因此,每一座永定客家土楼都有足够的水源。溪河两岸的土楼客家人完全有 条件在楼内或楼侧打井取水
-
黄毅芬:客家女诠释“不知足者常乐”
-
作者:项华宗 谢秀华 李金花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知足者常乐”,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在商海中搏击了十多个春秋的黄毅芬不赞同这观点。她说,她在“不知足”中探索事业的发展壮大、寻求生活的充实快乐。
初冬的一天,我们赶在她前面来到约定的地点,她骑着一辆旧女式摩托车匆匆赶来。她外貌给我们印象 最深的是皮肤显得有些黝黑,她笑嘿嘿而又不失风趣解
-
客家山歌随心唱出 惠东林葵英被家乡人称为“山歌妹” 本期人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林葵英(前)参加在广场活动的老人秧歌队。 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林葵英(前) 张艺明 摄
认识林葵英是很偶然的,那是在7月8日千人环西湖健步走活动中,记者发现队伍中有一位女士边走边唱客家山歌,而且都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歌声悠扬清脆,吸引了不少路人旁观,记者因此也认识了林葵英。日前,记者采访
-
惠州客家文化羡煞台湾青年台湾青年参加“两岸青年联欢节”切身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百闻不如一见,惠州真不愧是一座经济发展快,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台湾青年薛尧升告诉记者。8月14日~15日,参加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广东行惠州站活动的23名台湾青年在惠州青年志愿者的“一对一”陪同下,登上惠州市区朝京门,访问大欣集团,品尝客家饭菜,游览客家围
-
冯大利四角楼住过“一家”300口位于惠东白花镇田洋村,是迄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外景。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古围屋墙上有不少图案。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 “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
-
21年风雨无阻摆摊修鞋从浙江到惠州的修鞋匠杨义飞手艺好,熟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杨义飞正在认真地修伞。 本报记者叶莉子 摄
上世纪80年代,不少浙江人来到惠州,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手艺当起了修鞋匠。后来大部分人陆续回去了或到其他地方谋生,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浙江籍修鞋匠,仍然坚持在惠州做着老本行。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份水村的杨义飞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来惠州的第
-
客家山歌唱响香港大舞台香港回归10周年专题报道从惠州走出去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香港音乐人李志雄夫妇。 本报记者朱金赞 摄
编者按: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10年,是惠港两地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的10年,是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10年。10年来,惠港两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互动取得丰硕成果。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以“惠港互动”为主题,本报从
-
走近客家首府――长汀(散文)
-
作者:陈颖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盛夏八月,我随人大考察团慕名前往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西长汀,感受客家文化和革命圣地的光荣传统,聆听革命故事,学习苏区精神,感慨万千,收获良多。
长汀,古时称汀州,其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唐朝始为州、郡、府所在地,成为历代闽西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是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创造了灿
-
从客家文化中走出的光辉身影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梁婷 上个世纪,曾有多位客家伟人在共和国进程中留下过光辉身影,其中叶剑英元帅便是突出的一位。近日,由《客家人》杂志社主编的《永远的怀念——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大型纪念文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被业界称为客家文化”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 昨日,作为深圳市第二届客家文化节的重点项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