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29)
报纸(6263)
图书(1525)
学位论文(1246)
视频(434)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29)
报纸 (6263)
图书 (1525)
学位论文 (1246)
视频 (434)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47)
2014(9455)
2013(1277)
2012(1312)
2011(1286)
2010(1126)
2009(695)
2008(567)
2005(84)
1990(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0)
赣南日报(350)
海峡导报(144)
闽台文化交流(16)
兰台世界(11)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东茶业(5)
现代装饰(2)
国土绿化杂志(2)
西安社会科学(2)
客家文化园区印象记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化园的外形设计是一座客家土楼 园区内主题活动展示 园区内主题活动展示 【学者手记】 2008年11月,笔者应邀参加由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会后主办方组织考察台北县客家文化,其中对“台北县客家文化园区”的印象相当深刻。 “台
“侬族”考
作者:清风  期号:第3期 来源:八桂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汉族  海宁  越南  退伍军人  天津条约  法国  广西壮族  少数民族  族源  边境贸易 
描述:(客家)的汉人。17-20世纪期间,从广东的钦州、廉州(今北海、合浦)、防城、灵山一带先后移居该地。其中一些人是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和驱逐,于1849一是863年间,被迫迁居到海宁
客家人的“扛花子酒”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方彦 在客家,“花子酒”即“丁酒”,又称“添丁酒”。“扛花子酒”是一种扛着族谱及“添丁酒”在乡村巡游,继而在祠堂聚族宴饮的大型民俗活动。该民俗主要流传于赣南客家,该民俗活动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五日前数日。 以南康客家人为例,按客家旧俗,凡族中生了男孩的人家,次年正月期间都要备齐酒菜、茶点,参加在祠
客家文化论坛精彩观点纷呈
作者:毕国学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深圳市首届客家文化节重点活动之一的“客家文化论坛”近日举行,全国40多位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龙岗纵论客家文化。$$打开深圳客家文化的“窗口”$$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深圳是一片客家的土地。近几年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全国各地的党委政府都在挖掘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湖南客家方言演变原因探析
作者:陈立中  期号:第2期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南  客家方言  演变  原因 
描述:“本地话”之间的矛盾 ,客家话与民族共同之间的矛盾 ,以及语用价值的变化等等
客家方言部分本字考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梅县话  本字 
描述:客家方言有一些词语本字未明。今结合古代文献,从音义两方面,考证其中的部分本字。
石门方言词汇(上)
作者:李玉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系  词汇  方言岛  借词 
描述:例如,将“冰棍”讲作“雪条”,将“刚才”讲做“”等等。石门方言词汇还保留不少古代汉语的词语。
复兴客家童谣须打“组合拳”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首席评论】 孙维国 本报近日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在推行普通话教育、外来文化输入以及电视网络的冲击下,客家童谣面临日渐式微的命运。如何让客家童谣重焕生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急迫现实的命题。 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客家童谣,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琅琅上口、想象奇特。客家人从牙牙学时就开始听
客家惭愧祖师神像造型粤东闽西至台湾的转变
作者:王志文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发掘与探寻。河洛随着客家研究的兴盛,也渐渐为人们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久远。生活习性的融合,母语的流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显得困难。有时研究区的受访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族群身分认同,若不细查很容易被
深圳第一家印刷厂:“宝文台”的发现及复原
作者:王彤  期号:第3期 来源:卷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持,“宝文台”终于在深圳博物馆复原重现,展现于观众眼前。 一、发现宝文台 2006年4月20日,深圳《晶报》记者致电杨耀林馆长,告知创办“宝文台”的刘东老人要捐赠一批文物给博物馆。杨馆长喜出望外,立即派出有关人员与刘东商谈文物捐赠的具体事宜,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当日下午,我们满怀兴奋地随《深圳市志·印刷工业志》副主编张新华先生等人来到刘东老人位于龙岗区龙平路的家中。在攀谈中,刘东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和“宝文台”的故事和渊源。 困苦的童年 初见老人,感觉他精神矍铄,开朗健谈。他平时说粤语和客家话,普通话也说得不错,令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话语中居然不时掺杂几句地道的英语!老人于1919年生于深圳龙岗田祖上村,经历了近代时期的贫穷落后和战火硝烟。更为不幸的是,在这个客家家庭里,除了排行老二的刘东和五弟刘伦生外,其他三个兄弟都患有一种先天性软骨病,从小下肢弯曲,不能直立——这对本已贫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