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5)
期刊(121)
学位论文(35)
图书(8)
会议论文(3)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15)
期刊 (121)
学位论文 (35)
图书 (8)
会议论文 (3)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147)
2013(38)
2012(51)
2011(41)
2010(40)
2006(9)
2004(2)
2003(3)
1997(1)
按来源分组
源流(3)
红土地(2)
泉州文学(1)
词刊(1)
电影文学(1)
文学自由谈(1)
清明(1)
读书杂志(1)
长篇小说选刊(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
十年情怀十年梦──姚美良文化工程心路历程
作者:楠苑  期号:第8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姚美良  文化工程  客家文化  客家学  孙中山研究  心路历程  世界历史  大型活动  海内外  东南亚 
描述:十年情怀十年梦──姚美良文化工程心路历程
回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钟期的心路历程
作者:李华生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职工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路历程  惠州市  父亲  山茶花  百业  新时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际劳动节  客家  中国共产党 
描述:生称之为"山沟里的山茶花"究竟盛开在哪里?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那朵山茶花开在广
论施光南与格里格在音乐创作历程中的同途异路
作者:钱岩  期号:第4期 来源:作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信仰  创新  音乐联觉 
描述:施光南和爱德华·格里格是两位不同文化积淀下的杰出音乐家,在音乐表现上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但是在创作信仰和总体艺术特征上却有着极大的共性。
深窠篝火英雄地 闽粤青山翠竹香:闽粤赣游击队总部所在地甜祝
作者:邱汉章  期号:第5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山翠竹  养在深闺人未识  闽粤  古村落  茶阳镇  大埔县  苏维埃政府  红菇  游击战争  革命队伍 
描述: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尚未开发的原生态客家古村落。目前,甜祝村依旧游客稀少,清静的只有风声和水声。这种高品质的清静,让我想到"脱胎换骨"四字。
导师创业垂千古--品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选集(上下册)》
作者:张斯媚 王新亮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剑英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  思想历程  导师  中央局  出版时间  战争期间  封面 
描述:课本,是叶剑英革命思想历程的见证
光辉历程 纪念上杭县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图片专辑 1956-2006
作者:政协上杭县委员会编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光辉历程 纪念上杭县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图片专辑 1956-2006
从族群意识到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建构历程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柴可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族群意识  文化形象  客家社会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河出伏流 正本清源:河源高新区九年创新发展历程纪实
作者:耕夫 吴桦 廖东林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国高新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新区  河源  双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  广东省  珠三角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 
描述:吧。世间万象,时光总能将最美的记忆尘封。有些地方,一生去过一次就够了;而有些地方,踏访十次也不厌,河源就是如此。在河源高新区建区九年间,记者曾两度采访,上一次是2009年6月。山好水好空气好,一方水
《粜酒》与《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脚采茶戏变迁历程考察
作者:苏秀婷  期号:第6期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粜酒  扛茶  拋茶  拋采茶  三脚采茶戏 
描述:從劇本、文獻記錄、表演實踐三者考察《糶酒》、《扛茶》、《拋茶》之間的承繼關係與變遷過程,演出型態與傳播,及其戲劇結構、廣場特質等。由此進一步思考三腳採茶戲劇目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並觀察當代採茶戲班對於《糶酒》、《拋茶》所建構的傳統想像。
清末民初一个粤东地方读书人的历程:以罗师扬(1866—19
作者:梁敏玲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读书人  清末  个案  粤东  初一  清季民初  政治机构  种地 
描述:清季民初,有大量的读书人长时间在地方活动。他们大多在清末考取或捐纳了一定功名,却不足以谋得较高的官职,通常只是充任地方上的塾师。这类人士到了民国也往往只在当地的政治机构中任职。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并活跃于种种地方事务之中,在当地影响深远,而他们的一生,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局。
上页 1 2 3 ... 5 6 7 ... 37 38 39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