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碉楼赏客家婚庆
-
作者:古伟平 杨惠光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凤岗碉楼
◎深圳特区报记者古伟平
通讯员杨惠光文/图
2012年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暨首届婚博会将于11月18日至20日举行,到时,离深圳只有10来公里的深圳市民可有好去处了,品客家美食,尝客家美酒,看客家碉楼,听客家山歌,赏客家婚庆。那真一大乐事也。
凤岗是东莞市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
-
市艺术团架上中法友谊之桥 深圳客家情韵唱响大溪地
-
作者:梁诗慧 许伟 李舒瑜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深圳特区报讯(通讯员 梁诗慧 许伟 记者 李舒瑜)应我驻法属波利尼西亚领馆及大溪地信义堂邀请,深圳艺术团一行22人近日赴大溪地为庆祝信义堂百年庆典进行慰问演出,架起中法友谊之桥。
大溪地约有2万华人,约占人口的10%,华人华侨经济约占当地85%以上,多数侨民以祖籍龙岗为主。此次家乡政府精心筹备带来
-
深圳“非遗”客家凉帽濒临失传
-
作者:马璇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航燕现场编织客家凉帽。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文/图
“深圳哪里能买到客家凉帽?”最近,一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老华侨陈立明致电本报询问此事。他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母亲曾在马来西亚买到过深圳生产的客家凉帽,此次来深圳他很想买几顶带回去送朋友,结果走了许多商场超市都没有找到,他还上网查到了
-
让客家文化在创新中弘扬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郑丽虹 “创意12月”之“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明天将拉开帷幕,据活动主办单位介绍,本届“客家文化节”本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将举办“客家文化进深大”、“艺韵客家专场文艺展演”两大主题活动,以此吸引广大市民与青少年学生了解客家文化与移民文化,促进“老客家”与“新移民”的大融合,使深圳成为展示“新客
-
235年客家围屋风雨飘摇
-
作者:王莉英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围屋木门雕镂精美。
梅冈世居外墙被破墙开门。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莉英 文/图
清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开始建造的“梅冈世居”、“安贞堂”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坐落在龙岗街道杨梅冈村。由于缺乏保护,如今围屋墙皮剥落霉蛀,断瓦残垣,原住民早已不在,租户将收来的废品杂物堆放在此,破败和杂乱
-
客家文化插上创意翅膀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郑丽虹/文 齐洁爽/图 昨天下午,深圳市文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相关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相关区文联、深圳大学艺术系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届“客家文化节”今天拉开帷幕。据介绍,作为“创意12月”的一项重要活
-
客家山歌穿上“交响外衣”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小资料 郑钢坚:成名在梅州,发展在深圳。曾以一曲《梅花香里望郎来》唱红南粤大地,荣膺广东省“百花奖”、“梅花奖”,有“客家山歌皇后”的美誉,多次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区演唱客家山歌。现任罗湖区文联主席。 2008年2月17日,宝安区石岩街道办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民间文化遗产专家,对客家山歌
-
凌启莲:中西文化交流中客家凌氏的掌门人
-
作者:彭全民 廖虹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凌启莲
彭全民 廖虹雷
2008年深圳布吉凌志辉主编《河间凌氏族谱(二编)》载,1912年,时年68岁的深圳客家凌氏家族掌门人凌启莲寄语后人说:“成一个民国伟人,做一个乡闾善士,他日家声丕振,会观兰桂赛春芳”。凌启莲是深圳最早的基督教徒之一,他牢记祖先的“先贤懿训”,又笃信基督的“救世福音”,
-
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开幕
-
作者:陈海峰 吴中洋 田清秀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当天举行的客家文艺巡游队伍中的纸马舞。
客家文艺汇演上来自福建省龙岩的客家风情舞蹈《馨鼓盈楼》。
深圳特区报河源11月18日电(记者陈海峰通讯员吴中洋田清秀)河源紫金县的花朝戏、闽西的客家风情舞蹈、赣南的采茶戏、梅州的杯花舞……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客家文艺在河源同台争艳,给
-
客家山歌增进两岸同胞骨肉情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袁粮钢 戴晓蓉 “今晚酒席很丰盛,锄地种菜咁有园(缘)。”12月25日晚,当海峡两岸的客家山歌专家相聚富丽华大酒楼时,情绪激昂的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即兴作词并清唱了这样一首表达两岸同胞骨肉情的客家山歌。 2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天正好是海峡两岸正式“大三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