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仪式与象征:凤凰山半山客春节民俗感怀
作者:郑观蕾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凤凰山  潮汕地区  民俗  春节  象征  仪式  明代中后期  南山区 
描述:他们迁至潮汕地区时,“福佬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在人口和资源上占据优势,因此,“半山客”大多分布在资源较贫乏的山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半山客”与“福佬人”毗邻而居,在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相互渗透和融合。
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
作者:张永和  期号:第10期 来源:国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中原文化  中国  地方文化 
描述:在祖国南方的客家地区,营造着奇特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迷人风采。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保持着中原文化的特色,与各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且得益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补充,使客家文化整个机制洋溢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段]
探寻古汉遗风: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游记
作者:何人  期号:第9期 来源:数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南迁  饥荒  中原  游记  客家民系  经历  永定土楼  民居  建造 
描述:永定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永定土楼民居以种姓聚簇的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的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经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
客家移民的文化再制:台湾中部客家人的山林生存之道
作者:陈瑛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族文化  移民过程  台湾海峡  客家人  生存之道  生活环境  山林  宗族精神 
描述:的移民过程,就是不断在定居地建构自身特有的家族文化,从抽象的宗族精神与具体的经济生活着手,没有间断地持续着。
赣南客家文化区划浅析
作者:侯军俊 蒋梅鑫  期号:第z1期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语言风俗  文化区划 
描述: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本文以赣南这一客家人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和风俗作为两个主要指标,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尝试.试图从一个地理学者的视角来反映赣南客家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
浅谈定光古佛信仰的形成及其原因
作者:廖彦燕  期号:第12期 来源:南北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定光佛信仰  形成  原因 
描述:定光佛信仰于北宋初年起源于闽西客家,后经不断的发扬光大,成为客家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定光大师也成为客家人尤其是闽西客家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定光佛信仰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它的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深层的原因在促使着它不断地成熟的呢?本文就两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客家教育与思考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史  客家史 
描述: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客家人的教育观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鲜明的客家特点,由此决定了客家教育长期兴旺发达的社会原因,及其辉煌的社会效果。客家教育的发展实践,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老友”团集结号,向台湾出发!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1期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旅游业  旅游市场  台海省  老友   
描述:有台湾旅游特许经营资质的沈阳青年旅行社作为合作伙伴。作为“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沈阳青旅”,多年来在组织老年旅游团队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精心策划了轻松休闲、舒适愉悦的宝岛
客家文化与地方发展:以台湾新竹县北埔乡为例
作者:谭鸿仁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发展  新竹县  客家文化  台湾省  行动研究  二十一世纪  研究者  社区参与  环境调查 
描述:调查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地方关系以及逐渐消除“外地人”之标签,以利研究进行。研究者发现行动研究之进行,与地方人士建立伙伴与信任关系是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之必要条件,而此是非常耗时与耗力的。[第一段]
贺州市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汪进芳  期号:第A11期 来源:中国科技投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  民俗文化  生态旅游 
描述:贺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文化得天独厚,为贺州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贺州经济落后、旅游可进入性差、周边市场竞争力大,又给贺州旅游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贺州在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资源的地域性、原真性,突出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从而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