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
作者:古广胜
期号:第9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 客家文化产业 SWOT分析
-
描述:梅州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相当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借鉴SWOT矩阵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探讨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用以厘清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
-
客家文化的市场化移植问题研究
-
作者:毕剑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客家文化 市场化移植
-
描述:客家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需要对客家文化进行市场化移植,从而使客家文化真正走向市场,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市场化移植的现状、时代要求和形式进行探讨更有助于为客家地区带来多种效益。
-
梅江上游水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五华县为例
-
作者:唐兆民 钟福生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江 五华县 水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
描述:本文对2002-2008年梅江上游五华县境内水环境和水文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江上游五华段水体中铁、锰元素超标严重,同时存在着一定的有机污染,造成了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影响了五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从环境管理、污染源防治和区域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明清士人塑造程旼形象的意义
-
作者:刘正刚
期号:第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程旼 明清 士人 祠庙
-
描述:程旼作为客家地区重要的乡贤人物,至少在宋代已引起士人的关注。明清时期,随着王朝对广东地方统治的加强,广东官绅极力通过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程旼公信、正直、儒雅的完美形象,并通过祠庙建设,最终使得程旼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闻人,士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关于客家文献服务客家文化旅游的深度思考
-
作者:罗碧文 李苏华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文献 旅游
-
描述:概述客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利用客家文献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分析客家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由此着重阐述了客家文献对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
-
琴江流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
作者:程洁如 罗锦红 钟福生
期号:第8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琴江 环境问题 对策
-
描述:本文根据琴江流域2003年—2007年五华县城段水质监测资料,对琴江水系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琴江流域主要有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生物严重减少等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并从污染源治理、综合整治和管理等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
两岸客家话词汇异同概说:以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为例
-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1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两岸客家话 词汇异同 原因
-
描述:一方面,两岸客家话因为有源流关系,所以词汇共性很多,这是主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台湾客家话与大陆原乡客家话分离时间较久,两者词汇出现了差异,这是次要的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举例论述,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
略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作者:钟念军
期号:第9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
描述: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普适的价值,客家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家地区高校应充分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
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
-
作者:李英 张贵
期号:第3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皮黄声腔 粤东 外江戏班
-
描述: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
客家原乡石古信仰习俗的原型分析
-
作者:张翔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原乡 石古信仰习俗 石古原型 石母崇拜 大母神
-
描述: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