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21)
报纸(852)
学位论文(337)
图书(148)
会议论文(41)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221)
报纸 (852)
学位论文 (337)
图书 (148)
会议论文 (41)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1463)
2013(184)
2009(83)
2008(104)
2007(66)
2004(14)
2002(4)
2001(5)
200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9)
方言(65)
牡丹江大学学报(7)
语文建设(4)
南方建筑(3)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
梅县机场打造客家特色航站楼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新航站楼在设计上运用了丰富的客家元素,将打造一个
凤岗客家山歌客家婚俗欲申报省非遗
作者:黄超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都讯 记者黄超 通讯员凌有福客家山歌和客家婚俗是凤岗镇客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都记者昨日获悉,凤岗镇近日正计划将客家山歌和客家婚俗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该镇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凤岗镇把“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中国客侨文化名镇”作为城市发展定位,并提出了争当全市客侨文化建设单打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描述: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
连城客家木偶戏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该县赖源乡人徐象球在乡里创办的“老福星堂”提线木偶戏班,由于不断吸收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艺术——连城
客家文化发展及客家语言保存论坛昨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任继众曾艳)客家方言被誉为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8月13日,客家文化发展及客家语言保存论坛在赣州举行,开启了一场荟萃客家文化思想的盛宴。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秉发,市委副书记王少玄,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
客家山歌联姻交响乐
作者:张璐瑶 刁定宏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音乐会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态唱法引入交响乐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璐瑶、通讯员刁定宏报道:11日晚,随着一声山歌起,一场由传统客家山歌组成的大型主题交响曲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音乐会以《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为主题,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态唱法引入交响乐。当晚,1000多名观众
保护传承好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饶颖奇在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郭芷汇摄 8月13日下午,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间隙,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饶颖奇祖上自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迁入台湾,属于台湾的客家人,饶颖奇是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年近八旬的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能讲一口流利的客
我们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荣纲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他却辗转北京、厦门、龙岩、台湾、梅州、赣州,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他一届都没落下。8月13日,现年77岁的周荣纲及其75岁的夫人对记者说,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参加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 对周荣纲夫妇来说,每一次参加海峡两岸客家高峰
“匟床”与起床
作者:丘桂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起床,客家人叫作“匟床”,“匟”读作hòng(音项)。这种叫法也别具一格,究其来由,乃是古义之引申以及语言避讳的结果。 匟,【篇海】口浪切。匟牀,坐牀也。“牀”俗作床,古时亦指组合的家具,可供坐卧之用,如唐·元稹《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牀。”另外,“牀”也指坐卧之状,
“东瓜”与南瓜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丘桂贤 客家人对某些事物的叫法,往往是源于语言避讳,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现再将一些常见的剖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东瓜”是梅县人对南瓜的叫法,此称的来源,说来也简单,“南”音同“男”,因为南瓜笨重,客家话里便有许多把“东瓜”比作愚笨、迟钝的词汇,如笨东瓜、殁东瓜、矮东瓜、东瓜嫲等等。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