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86)
期刊(4767)
学位论文(899)
图书(372)
视频(160)
会议论文(140)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86)
期刊 (4767)
学位论文 (899)
图书 (372)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40)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791)
2013(1025)
2011(1010)
2010(863)
2008(415)
2007(248)
2006(133)
2004(76)
2003(34)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67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19)
寻根(22)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市场瞭望(2)
对外传播(1)
武夷学院学报(1)
大连大学学报(1)
咸宁学院学报(1)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
城镇化中客家聚落景观感知的迷失和重塑
作者:陈永林 黄晖 孙巍巍  期号:第6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城镇化  客家聚落  景观感知  重塑 
描述:观的保护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并要培养新一代传承.
水利、神祗与村落:以福建诏安客家陂头村为例
作者:林昌丈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官陂  水利  陂头村  诏安  村落  聚落史 
描述:争夺、公私利益的交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与他的界限与归属。
村落环境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戏  客家文化  赣南村落 
描述:,是当地客家族群人口流动的结果.
客家生育实践的地方性知识阐释
作者:王天鹏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俗  生育观念  白鹭古村 
描述:汉族人的生育观念中具有强烈的男性偏好心理,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族群也不例外。白鹭古村客家人具有诸多关于男性偏好的故事。男性偏好生育观的形成具有香火观念、族人歧视、社会性别、高死亡率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孝道思想的根深蒂固是客家人生男偏好的深层原因。
赣南客家礼俗与生殖崇拜现象及成因
作者:钟俊昆 孔繁河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礼俗  生殖崇拜 
描述: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在形成民系的同时形成了共同的独特的民系心理素质———生殖崇拜。赣南客家礼俗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客家人生殖崇拜现象及成因,也利于理解赣南客家文化。
论宁都“文乡诗国”的成因机制
作者:钟俊昆 蔡森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都  文乡诗国  成因 
描述:自古宁都有“士尚古文”和“文乡诗国”之誉,历代人才辈出,可谓钟灵毓秀,人文蔚起。“文乡诗国”的成因离不开宁都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古朴自然的民风,更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相互作用。宁都文乡诗国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从聚落中探寻客家文化之踪
作者:罗勇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客家人  客家地区  客家民系  人文内涵  小盆地  围龙屋  客家文化  生活方式  客家民居 
描述:走进客家地区,人们便会对客家人的民居和聚落产生浓厚的兴趣:那高大坚固而方正的赣南围屋,圆似碟盘的闽西土楼,外圆内方的粤东围龙屋,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府第式建筑“九厅十八井”,以及散布于赣闽粤广大乡村的古村落,为什么竞如此具有个性特色?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
作者:李晓方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环境史  明清时期  赣南  移民  生态变迁 
描述:,以及伴随移民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赣南客家陋俗特征与对策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陋俗  形态与特征 
描述:赣南客家风俗从价值看可分为善俗、平俗与陋俗三种类型,其中,陋俗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但其本质特征是超出于客家人日常生活规范。城乡个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可以消除陋俗弊端的。
晚清广东客家移民探讨
作者:韩志远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晚清  客家人  客家移民 
描述:本文着重探讨晚清广东客家移民历史问题。晚清是广东客家移民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客家主要分布于广东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人数已发展到约800多万,并出现许多新的特性。同时,在广东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