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54)
期刊(1503)
图书(770)
学位论文(125)
视频(70)
会议论文(24)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54)
期刊 (1503)
图书 (770)
学位论文 (125)
视频 (70)
会议论文 (24)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255)
2013(359)
2011(388)
2003(13)
1993(5)
1992(11)
1991(6)
1989(4)
1987(4)
196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38)
闽西日报(260)
侨报(108)
广东艺术(26)
福建艺术(3)
荣誉杂志(2)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歌唱艺术(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
歌剧(1)
敲打出自己的声音:浅谈山歌剧《等郎妹》的击乐设计
作者:李曾  期号:第13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剧  打击乐  新剧种  表演风格  设计  音乐风格  客家地区  五十年  个性化  民间化 
描述:歌剧是一个只有五十年成长史的新剧种,梅州市山歌剧团始终肩负着剧种探索、试验和示范的使命。光阴似箭,岁月无情,鄙人接过前辈的鼓棒,在该团负责司鼓的职位,转眼间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作为一个新剧种,它的表演风格该向何处靠拢?音乐风格该怎么定位?几十年来,始终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戏曲化、歌剧
“一曲乡音催魂断”:客家山歌剧音乐创作谈
作者:滕冬红 钟立恒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山歌剧  音乐创作  原生态  唱腔  桃花  民间音乐  歌剧音乐  相结合  音乐素材 
描述:继《彩虹》《山稔果》之后,梅州市山歌剧团创演的大型山歌剧《桃花雨》再一次登上京城的舞台,参加建国60周年的献礼演出。别样的风情迷住了挑剔的北京观众眼光,悠扬的旋律牵引着客家乡亲的情怀,文化的意蕴得到了众多名家的赞赏。山歌剧,又在自己的发展史上烙下了重重的一笔。
点亮本色 融入角色——观杨苑玲扮演山歌剧《等郎妹》中的润月
作者:林文祥  期号:第5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等郎妹》  山歌剧  精神家园  主创人员  精心培育  二度创作  主人公  演唱技巧  人才培育  艺术节 
描述:浴,客家的五谷精心培育的精灵。然而残酷的山歌剧现状久久地锁紧了所有主创人员的眉
“人才是山歌剧团的瑰宝”:梅州市山歌剧团团长一席谈
作者:丘胜发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剧  梅州市  剧团  客家山歌  演员  人才优势  后备人才  人才建设  发展战略  广东省 
描述:歌剧团的团长丘胜发(以下简称丘)。他认为:梅州市山歌剧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剧团始终把人才建设当作艺术发展的根本任务来抓,近年来,剧团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全力以赴,培育人才,打造出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艺术团队。
中国近世戏曲史 上册 台1
作者:青木正儿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戏曲  中国 
描述:中国近世戏曲史 上册 台1
中国近世戏曲史 下册 台1
作者:青木正儿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戏曲  中国 
描述:中国近世戏曲史 下册 台1
中国圆形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徐懿睿 钟兆荣  期号:第4期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圆形建筑  建筑设计  文化内涵 
描述:中国,圆形建筑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从闽南的客家土楼民居的格局,到皇家礼制建筑的天坛的气势,甚至还包括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风格,都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圆形的精神内涵。
世遗客家土楼成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华社福州10月8日专电 (记者 巫奕龙) 今年8月下旬,取材于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的福建省首部原创歌剧《土楼》在福建大剧院连演4场,轰动榕城。今年11月,《土楼》将代表福建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展演,明年4月将参加国家大剧院“全国歌剧新春季”展演。 歌剧《土楼》是在永定客家土楼的“肥田沃土”
客家山歌剧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梅州客家山歌剧是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地方剧种,以梅县为中心,流行于梅州其他地区,以及惠州、汕头、韶关、江西、福建等毗邻地区。产生于建国初期,深受群众欢迎。 客家山歌剧用客家方言演唱,剧本
日本研究中国的细密网络
作者:蓝建中  期号:第10期 来源:党建文汇(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日本研究  政府机关  研究机构  大学 
描述:研究中国由来已久,一以贯之日本研究中国的学会和团体,可以称得上是不计其数,它们有的隶属于大学,有的隶属于企业,有的隶属于政府机关,各个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会刊。其中,大学是日本研究中国的基地,从先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朝廷制度到客家语言,范围极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