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客家妹钟雯主持开封春晚
-
作者:周豫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钟雯
南方日报讯 (记者/周豫)由开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开封市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24日晚在开封市东京艺术中心上演,这是开封电视台连续第二年直播春晚。晚会以“正是春光灿烂时”为主题,生动展现了古城开封的新面貌。来自广东的客家妹钟雯受邀担任主持。
本届开封春晚既有观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和说唱
-
客家妹钟雯获任“全球客家文化大使”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邱丹)为期3天的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闭幕。期间,客家妹子钟雯和著名主持人毕铭鑫、杨澜分别用客家话、中文、英文主持了开幕式晚会。在晚会后举行的“全球客家文化大使”授牌仪式上,钟雯获任“全球客家文化大使”。
来自梅江区的钟雯,是影视歌三栖的客家妹子,她参演过
-
文章传海内 典范在人间:记台湾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钟梅音
-
作者:钟巨藩
期号:第3期
来源:炎黄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福建上杭 文章 出版社 散文 儿童文学 广西大学 民间故事 游记 写作
-
描述:2009年3至4月,客家族谱在台湾展出,台湾乡亲在参观谱展时,知道我们是来自福建上杭后,不少人对我们说:"我们台湾有位久负盛名的作家钟梅音女士就是你们上杭人。"还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读钟梅音女士的文章长大的。"梅音驾鹤西去快30年了,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她,我们为这位同乡感到欣慰和自豪。
-
赣县建客家钟氏文化园 建成后将对外开放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洪忪 特约记者赖天然) 近日,投资1000多万元的赣县白鹭乡客家钟氏文化园一期主体工程完工,进行了揭匾庆典仪式。该园总体预计将在2012年前完工,建成后将对外开放,为赣县白鹭乡新增一大旅游景观。
据悉,客家钟氏文化园由赣县白鹭乡人民政府积极引进,民间理事会筹资建设,该园占地面积24.8亩
-
一部有着客家乡野土味的小说:评钟兆云、钟巧云的《乡亲们》
-
作者:李林萍
期号:第9期
来源:福建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客家人 主要人物 客家社会 中短篇小说 客家方言 围屋 农民 人类学 描写
-
描述:近来,我读到了一部接地气、带有浓重乡野趣味的小说——作家钟兆云和他的农民姐姐钟巧云联袂为我们奉上的《乡亲们》。《乡亲们》是由二十几个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合集。虽然各自成篇,但又互相牵连映照,主要人物在多篇小说中出现。小说读完,一个个
-
台湾客家电视入围金钟奖16项大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四海客风]
2011年台湾电视金钟奖于9月下旬公布入围名单,客家电视大放异彩,总共入围16项奖项,名列所有频道第二名。其中,描述偏远小学废校议题的《云顶天很蓝》囊括六项大奖,包括戏剧节目奖、女主角奖、男配角奖、导演奖、编剧奖,以及节目营销奖。(杨起凤)
-
“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郭一丹 梁音
期号:第2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移民文化 湖广填四川 客家文化 文化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移民 移民活动 学术研讨会 当代社会 麻城
-
描述::加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与现实的关照总结。如李映发的《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的特点与历史启示》、周廷俊的《浅谈“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特点与作用》、钟利戡的《清初“湖广填四川”与经济发展》等文章
-
长汀状元亭记
-
作者:胡善美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状元 长汀 客家地区 龙首山 闽西 母亲河 客家人 进士 制高点 龙潭
-
描述:下了深刻的印象。状元峰是汀州城里的制高点。明代进士吴廷云(号白沤)年少时在峰头苦
-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
让饮食知识进入你家 30分钟告别对健康饮食的无知
-
作者:若兰
来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让饮食知识进入你家 30分钟告别对健康饮食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