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5)
期刊(121)
学位论文(35)
图书(8)
会议论文(3)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15)
期刊 (121)
学位论文 (35)
图书 (8)
会议论文 (3)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147)
2013(38)
2012(51)
2011(41)
2010(40)
2006(9)
2004(2)
2003(3)
1997(1)
按来源分组
源流(3)
红土地(2)
泉州文学(1)
词刊(1)
电影文学(1)
文学自由谈(1)
清明(1)
读书杂志(1)
长篇小说选刊(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
台湾赛夏族客家族裔抗日英雄日阿拐及其行谊
作者:田哲益  来源: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台湾赛夏族客家族裔抗日英雄日阿拐及其行谊
福生影视 英雄客家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旅游 
描述:客家人多在山区 他们爱这山 他们爱这水 山山水水养育造就了 勇敢善良的客家人
客家人生命历程的殷红史诗——读刘晓双长篇新作《滚滚血脉》
作者:吴野  期号:第2期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命历程  客家精神  史诗  成都东郊  作品  广东梅州  新作  历史与现实  读者 
描述:的刘家湾42名后生远迁四川成都东郊龙泉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上客家人由东向西辗转入川的传奇历程。刘华夏、吴小凤、刘丁旺们栉风沐雨,流血流汗,终于落脚在成都东山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六千里路云和月,一场惨烈
历经880载风雨梅州现存最古老客家民居修缮完工抗元英雄蔡蒙
作者:叶仕欣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庆典现场。 历经880载风雨 梅州现存最古老客家民居修缮完工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唐欣、陈潮华、袁群华摄影报道)昨日,经过近3年的紧张施工,地处梅县松源镇金星村、梅州现存最古老的客家民居、历经880年风雨的南宋时期著名抗元英雄蔡蒙吉故居修缮完工,正式向游客开放。来自海内外的
石冈客家妇女九二一灾後生命历程的民族志
作者:刘宏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二一  921  earthquake  客家妇女  Hakka  women  伙房  lineage  residence  compound  传统厨艺  traditional  kitchen  skills  女性群组  female  group 
描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特別是客家伙房婦女展演的多元角色,在災後困境展現彈性。婦女以傳統廚藝為基礎,透過女性群組的方式,體認群己關係與自我實踐的可能性,進而理解女性生命的價值,建構客家婦女所蘊含的多樣性。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通過描述石岡地區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鋪陳這群說大埔客家方言婦女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討在強震的破壞下,如何引發婦女心理的變化與生存的危機。第三章接著敘述一群石岡婦女迫於震災之後家庭與家屋重建的需要,選擇務實的生存策略,她們以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轉換生命的舞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章節,我採取實踐的理論視野,觀察與描述石岡美食小鋪婦女所經歷的形成、解散、重組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具體的觀察到這群石岡客家地區的女性,災變後結群的特殊性。延續前一章,第五章分析這群災後客家婦女的生命變化,以此來討論女性自我認同與主體生命價值的意義。最後,在結論章我嘗試以這個民族誌個案與災變研究、客家與性別研究,進行對話。

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後的追索
作者:林正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  客人  粤人  土客冲突  闽粤关系 
描述:由於客方言人群的流寓與耕佃身分,加上人數漸增,方音殊異,遂逐漸與當地以廣府方言為主的「本地人」關係緊張,進而在十九世紀以降,頻頻發生「土客衝突」,且在廣府人書寫的志書當中,多被指為「非漢」之種族。 發生於十九世紀初以後華南的土客衝突,以及當地土著屢屢以非漢污蔑客方言移民的情形,引起客方言士子加以關注,並以強調客方言人群乃中原衣冠舊族,方言亦為中原古音的方式為「客」(客方言人群)溯源。在此過程中,恰適西教東傳,於是以客方言地域為傳教重心的巴色會傳教士們也共同參與為「客」溯源的行列,就約在18世紀中葉,中文的「客家」與西文的Hakka有了指涉相同人群的意涵。 客方言士子與西方傳教士為「邊緣客域」的客方言人群溯源美名之後,為「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嘉應州)舖好了溫床,到了光緒末年的《嘉應州志》,我們已可看出「中心客區」如何思索由文獻中找出「中心客區」為「客」名所出的各種可能,於是「客家」與宋元文獻中的「客戶」增盛說牽扯上關係,也於是之後許多的「客家」溯源,都免不了要在文獻中找「客」蹤。 「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之後,開始讓由「中心客區」向外離散的客家有了認同的媒介,清末民初客家人士積極參與城市活動與革命建國等行動,逐漸累積政經實力的同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非漢」污衊,更讓「客家」的意識與認同得以抬頭,也讓海內外客屬有了清楚的以方言認同的媒介。然而,就是由於華南的客家形塑,有這個一個由「邊緣客域」回「中心客區」再向外散播的軌跡,因此在軌跡之外的客方言人群,對「客家」的了解與接受則就可能有所不同,即如清代臺灣的客方言人群。 臺灣客家的形塑,與華南的客家形塑呈雙軌並行的狀況。且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前面有很長一段時期並不稱為「客家」。就已有的文獻加以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的認同模式,就廣東省嘉應州與福建省汀州府等純客住區的移民,以及福建省漳泉與廣東省潮州府等閩南方言移民而言,常採取跨省的方言認同;而漳州客方言與潮(州府)饒平縣、惠(州府)海豐、陸豐等縣移民,由於原籍地即處於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接觸地帶,來臺移民的方言與嘉應州等地移民的方音有別,加上清代臺灣「閩主粵客」的制度性框架,故多採取「省籍認同」,即漳州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閩籍,潮州府饒平縣或惠州府陸豐、海豐等縣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粵籍。 雖然清代文獻多以行政界線分類人群,但我們仍能從中文文獻的蛛絲馬跡,及十九世紀西人的記述資料中發現,早在康熙末年,下淡水地區的客方言人群已採取方言認同,自稱「客民」,之後臺灣民間社會逐漸形成「客人」與「福佬」以方言為界的分類樣態。民間社會以方言分別彼此,與雖官方以行政界線劃分人群不同,但卻實際且持續存在於臺灣的民間社會,且在清代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終於到了光緒末年修志時,出現了《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人(ke-lang=) 論述」。 乙未之役後,臺灣島民面臨了一個異族的統治者,這個殖民政府一開始就從西方知識體系中了解臺灣有一群說客方言的人為「哈喀」、「喀家」或「客家」,但之後基於對臺島舊慣的調查,及清代文獻的了解,殖民政府以原先認知的有種族意涵的「客家」,與清代的省籍界線疊合,將臺灣漢人分為廣東人與福建人,且各自對應一種方言,即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此一分類,讓日治時期的人群認同清楚地以方言為界線。但也可能讓閩籍客方言人群與粵籍閩南方言人群面臨如何自我定位的難題。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1905年以來的臨時戶口調查或國勢調查,統計的數字顯現的是當時說客方言的人,而1926年的鄉貫調查的標的則是漢移民的原籍地,二種調查的標的不同,統計數字背後各有其特殊意涵,這是日後研究者在使用或解釋數字時,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日治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就這樣從清代的粵人、客人,變成日治的粵族、廣東族。日治期間,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可能會從各種不同管道了解華南有與自己同方言的人叫「客家」,但終日治,「客家」對臺灣的客方言人群而言,尚屬外來詞的概念。從一些日記或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臺灣客人在戰後初期面臨了從「客人」到「客家」的轉折及適應過程。亦即戰後臺灣的客方言人群,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也同時由「廣東人」變成了「客家人」。亦即一直要到戰後,臺灣客方言人群方與中國華南客家採取同一識別標準,自稱為客家人,也開始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 由戰後本省外客家的相處情形來看,多少可以看出方言的認同力量,而初步歸納戰後省內外客家彼此能容易產生族群親親感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由於所屬方言是特殊,且在臺灣是居於少數的,使得彼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拉近陌生的距離。其二,許多臺灣客家雖經歷次兩次改朝換代,卻仍保有對原鄉及原鄉宗族的認同觀念,這也是戰後省內外客家容易跨越長期隔離的時間作用,而輕易拉近彼此距離的因素之一。其三,由於客家在臺灣是相對的少數,自易接納省外的同方言群的成分,尤其,他們舉著客家是中原正統的旗幟而來。 戰後以來在臺灣進行的「中原客家」論述,以及外省客家與本省客家的互動,經數十年來,對臺灣及客家的研究皆造成深刻的影響。諸如造成客家誤解的層累堆積、中原客家文化質素的雜揉融合及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等等。由於中原客家在戰後臺灣的宣揚,其實是鑲嵌在符合國家政策的脈絡底下,於是雖言是中原客家論述,重的是中原,是中國,而非客家,遑論臺灣。此一隱伏的矛盾,日後即成為臺灣客家人意識的發軔。
历程宁化县客家工作20年回眸
作者:刘善群撰文  来源: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历程宁化县客家工作20年回眸
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永定县委成立70周年
作者:黄坤明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史料  文集  中国  当代 
描述: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永定县委成立70周年
历程宁化县客家工作20年回眸
作者:刘善群撰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历程宁化县客家工作20年回眸
广东省兴宁市小水电发展历程
作者:杨连燕  期号:第20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宁市  广东省  小水电发展  东江上游  韩江流域  东江流域  东北部  中国 
描述:兴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兴宁盆地,地跨东经115°30′~116°,北纬23°50′~24°37′,全市面积2105km2,人口113万多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兴宁市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