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191)
报纸(1186)
学位论文(1180)
图书(649)
会议论文(107)
视频(2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191)
报纸 (1186)
学位论文 (1180)
图书 (649)
会议论文 (107)
视频 (26)
按年份分组
2014(3051)
2013(284)
2012(339)
2010(322)
2009(228)
2008(210)
1999(9)
1996(13)
1992(7)
198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00)
客家研究辑刊(24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07)
大众文艺(12)
华章(7)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台声(4)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
南平师专学报(1)
江西赣南客家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作者:曹利民 徐华 席世丽  期号:第3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食用植物  赣南客家 
描述: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赣南地区客家居民食用植物种类、食用方法及植物崇拜和信仰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赣南客家食用植物57种(属于31科),其中栽培的32种,野生的有25种,并对赣南一些蔬菜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台湾客家婚姻礼俗变迁之研究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婚姻礼俗  定婚 
描述: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客家学之家族史料与地方史料相关议题研究:以清代台湾南兴庄杨
作者:邱荣裕 江长青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谱  碑刻  契约  客家研究  台湾大溪南兴庄 
描述:追本溯源贡献心力.除了家谱之外,各种老字据与碑碣、文物中的记录,表现出家族人物对于地方事务的参与,以及族内外之社会经济活动,相较于家谱的静态展现而言,透过老字据与碑碣文物之调查与研究,更能表现家族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作者:郭一丹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带  客家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 
描述:四川的洛带古镇自1999年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通过对游客、商家、居民、官员的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等方法,对洛带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洛带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客家研究:“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研究  学科交叉  客家人  文化认同  人类学  族群文化  族群研究  师范学院 
描述: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主题,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
赣州新农村建设经验及研究的回顾:基于政治学视野的思考
作者:周建新 张勇华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赣州模式 
描述:州模式",这样更加有利于模式的推广,能够有效规避照抄照搬的做法。
区域社会经济史课程的地域性教学研究
作者:周琍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域社会经济史课程  地域性教学 
描述:观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关照下,回归到地域经济的分析中来,将使课程讲授更为具体生动。
山茶遍地开:海峡两岸采茶戏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茶花  海峡两岸  采茶  客家地区  精神生活  非物质文化  民间文化  试种 
描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于是把采茶歌和茶篮灯以及当地的其他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蕴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其剧目大多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客家人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内容贴近生活,多采用客家方言和民间小调演唱,通俗易懂,形成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又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三种表演绝活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肢体语言,优美抒情的民歌音乐,配以勾筒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歌、舞、戏三者并重,有戏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戏,以舞表歌,以优美抒情的“茶腔”、高亢浑厚的“灯腔”、活泼轻松的“路腔”、旁征博引的“杂调”,“三腔一调”优美动听,让人回味无穷,再加上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
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
作者:郭起华 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赣南采茶戏  客家人  民间歌舞 
描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
走向历史的田野:客家地区碑刻、族谱与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献  碑刻  客家地区  族谱  人类学  文书  历史学  地方文献 
描述:散见于民间的地方历史文献,以其民间性、鲜活性已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更有学者提出以族谱、方志和金石碑刻资料为内涵的地方文献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