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05)
期刊(213)
学位论文(16)
视频(7)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05)
期刊 (213)
学位论文 (16)
视频 (7)
图书 (2)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5(7)
2014(271)
2013(125)
2012(119)
2011(115)
2010(74)
2009(42)
2008(57)
2007(22)
200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
客家研究辑刊(11)
风景名胜(2)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1)
科技信息(1)
绿色中国(公众版)(1)
人民音乐(1)
南方人物周刊(1)
农家女(1)
飞(素质教育)(1)
神奇的客家"九厅十八井"
作者:黄禹康  期号:第1期 来源: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建筑  古民居建筑  永定土楼  国际学术交流  民居建筑群  客家文化  建筑风格  文化底蕴 
描述: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海内外建筑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随着“中国培田古民居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培田古民居建筑撩开了神秘面纱。
副刊“留客”的制胜法宝
作者:马卡丹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纸副刊  吸引读者  客家文化  读者参与  闽西  土地文化  地方特色  制胜法宝  新闻  大奖赛 
描述:报界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指的是新闻利于快速吸引读者眼球,刺激购买欲;;副刊则利于培养持久兴趣,最终留住读者副刊要经得起读者品味,就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关注读者,适应并满足不
探寻逝去的文明记忆
作者:陈晓清  期号:第4期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明  古籍出版  历史文献  考古发掘  写作手法  圣火  古罗马人  历史传说  历史事实 
描述:引发读者的兴趣。2002年10月以来,已连续推出了四部力作——《风遗西土——美洲文明播火者之谜》、《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
让客家古邑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作者:董艳鑫  期号:第10期 来源:师道·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历史文化  客家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  教学实践  学生  家乡 
描述: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多次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辛亥革命》一课中, 讲辛亥革命领导人时, 我插入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对孙中山先生的祖籍设问,让学生知道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孝敬父母的客家人
作者:刘锦云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孝敬父母  客家地区  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  粤东  道德水平  思想境界  重视教育  俗语 
描述:客家人是崇尚孝敬父母的民系。在粤东客家地区,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些俗语:“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者必成大器”,“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他们把“孝敬”当成一个试金石。认为从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孝敬的程度可判断出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及思想境界;从中还可预测出这个人将来有无大出息。
收藏知识之三: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作者:继子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物鉴定  知识深度  收藏  文化内涵  文化修养 
描述:文物鉴定技能的高低与个人掌握文物知识深度与宽度以及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有直接的关系。文物鉴定包含辨别和评价两大部分
台湾族群矛盾与省籍划分
作者:陈名实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社会  台湾移民  族群矛盾  省籍划分 
描述:把民众分为本省籍、外省籍、客家籍、原住民等,挑动族群矛盾,宣传台独意识,以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
美丽云南陈红玲赴台湾举办艺术交流独唱音乐会
作者:任英荣  期号:第5期 来源:民族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会  艺术交流  台湾  云南省  独唱  中国文化  音乐研究会  海峡两岸  马来西亚  中国社会 
描述:文化艺术协会、台湾全球客家邮报社、台北市文化局协办。这次陈红玲的个人独唱音乐会,阵容可观,
玉箫郎君
作者:练建安  期号:第4期 来源: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那老斋公看到有一个人上了山门,好似啥子地方见过,面熟,又想不起来,只得闪过了一边。 “喂,清茶一壶。
情系西子,梦萦客乡:记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
作者:吴金业 赖福连  期号:第4期 来源: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工作者  生平事迹  中国 
描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之美不仅在于西湖山水,更在于历史文化。游罢杭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