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打工妹今成老板娘 “新客家”游小丽来惠20年 自身变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上图:20年前初来惠州的游小丽在惠州西湖边留影纪念。 图片由本人提供
左图:小丽想把四川饮食文化在惠阳推广开来。本报记者李芳娟 摄
和志愿者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时,游小丽(第一排左一)笑得格外开心。
坐在记者面前的餐馆老板娘游小丽,看不出已近不惑之年。作为一位来惠已20年的“新客家”
-
客家古戏台与古戏联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人爱看戏。过去,戏剧演出便是客家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甚至于私人请戏班演戏,成了某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在许多地方都建有固定的戏台,这些古戏台,都贴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戏联。如上杭中都“千年台”就贴着清光绪年间文人何金甫撰的对联:千万英雄豪杰扭转乾坤显功绩;百十年岁周转忠孝贞节蔚成风。
永
-
唱罢“客家娘酒”讲述“春天的故事”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 袁粮钢)昨天中午,罗湖区委区政府慰问留深过年职工团圆饭”在深莲大食堂举行,近千名来深建设者轮流与罗湖区领导吃团圆饭,提前感受过年的喜庆和欢乐。 在有300余座位的深莲大食堂,来自不同企业的员工济济一堂,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区长鲁毅等区领导分别在不同餐桌落座,与员工们拉起了家常。当罗
-
父母担忧 生长在广州 不会说粤语 新客家第二代“白
-
作者:张演钦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张演钦
“我儿子在广州出生、成长快十年了,竟然还不会说粤语!”昨天,读者崔先生向羊城晚报记者诉苦。
爸妈老师同学都不讲粤语
崔先生的孩子在广州出生、长大,“十岁了几乎一句也不会粤语,也听不懂,同时也不爱看粤语电视节目。”1998年来到广州的崔先生为此挺苦恼。他想了好久,琢磨出几个原因
-
“惠州是最适合我打拼的舞台” 舍弃大城市 留洋博士王飞波想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王飞波博士
日本国立神户大学博士王飞波曾担任日本Horiba公司中国市场总监和加拿大桑威尔公司亚太市场总监的职务。如今,他把自己的新家安在了我市仲恺高新区,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大展拳脚。市科技局副局长周章玉说:“王飞波是第一个留在仲恺高新区创业中心的留学博士。”
谈创业
四个原因让我选择惠州
-
8旬夫妇成惠州新客家 两老为照顾外孙女从新疆来惠生活七年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丁泽林(右)、王德芳夫妇本报记者范春莉 摄
■ 本报记者范春莉
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中,有不少这样的老人——— 为了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从家乡来到惠州。家住市区东平长湖苑年近八十的丁泽林王德芳夫妇就是这样的 “新客家人”。2000年,丁泽林、王德芳老人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从新疆来到惠州。
-
世遗客家土楼催热永定对台交流 引导宗亲寻根谒祖 吸引
-
作者:卢基莹 何雪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永定县紧紧抓住两岸周末包机直航的开通机遇,以客家土楼成功申报“世遗”为契机,在旅游及经贸合作上强势出击并广泛开展对台交流合作。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该县除邀请了省内外40多家媒体外,还特意邀请了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单位来土楼考察踩线, 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唱响土楼、唱响客家,让土
-
古稀老人出书忙 新客家魏冬晖笔耕不辍 已作2000古体诗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魏冬晖老人正在创作。本报记者朱金赞摄
■ 本报记者朱如丹 徐焕棠
玻璃门窗上贴满大幅剪纸,柜子上放着带蒙古族韵味的陶瓷摆件……走进魏冬晖老人位于市区江景新苑的家,一股浓郁的东北风情扑面而来。然而,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这位7旬老人书房里收藏的丰富书籍和书房地上放着的几叠稿纸。魏老伯笑着告诉记者,
-
男人都爱客家女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女人综述
在网络上搜索“客家女性”,找到的学术资料比任何一个地区的“女性”都要多。客家女性,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的特征。
综述
客家妇女,最被称赞的女性
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他的《中国访问记录》中这样写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
-
客家祠堂淌古韵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腾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村庄的,如龙南桃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