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屋化:族群历史记忆的社会化叙事——贺州客家围屋作为叙事文
-
作者:郑威
期号:第4期
来源: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屋化 历史记忆 社会化叙事 文学人类学
-
描述: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
客家问题研究要尊重历史事实--驳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及有
-
作者:丘菊贤 刘南彪
期号:第5期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源流探奥 问题研究 历史事实 客家妇女 客家先民 客家民系 宗教虔诚 宗教问题 越族 客家研究
-
描述:客家根在中原,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己为历史事实所证明。然而房学嘉先生编撰的《客家源流探奥》一书及有关文章,却误认为“客家主体是古越族”,“客家人之根不在中原在(南方)客家山区”,是“古越族人同化了(南下)的中原流人(汉人)”,“客家妇女宗源是南方土著”。本文针对上述错误言论进行了批驳和澄清。
-
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以江西南康刘氏女
-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民间信仰 文化整合 历史人类学
-
描述: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考察江西南康刘氏女子由人转神的过程,对这一神化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客家文化的儒家特质及其形成。该女子在身故之后能从一个普通女子转神成圣,直接进入官方祀典,主要是与宋明理学在赣南的兴起和当地官员和士大夫的积极推动有关。
-
客家移民历史与居住地理环境对客家筝乐风格形成之影响
-
作者:张铭娟
期号:第3期
来源:民族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客家人 地理环境 移民历史 筝乐 中原地区 客家先民 陕西筝曲 风格 音乐融合
-
描述:客家移民历史对客家筝乐风格的影响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庞大的民系,是以中原汉族中的南迁移民为主体。客家音乐,就是千余年来,随着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的多次南迁,将那里的音乐带到了岭南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音乐融合而形成。客家人十分珍惜本民族的
-
笔谈:历史上中原人南迁过程中河洛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河洛文化
-
作者:安国楼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河洛文化 中国历史 渊源关系 中原人 南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播 客家文化
-
描述:新居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历史上的台湾居民,基本上都是从祖国大陆迁徙而去的,其中客家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客家文化对台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以及台岛
-
畲客交融中的竹洞山歌与畲族歌唱地图
-
作者:蒋燮
期号:第6期
来源:艺术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竹洞山歌 音乐形态 畲族 客家 歌唱地图
-
描述:在江西省崇义县竹洞畲族村传唱的竹洞山歌,崇义县境内尚未发现与其近似的音调,但在粤北、闽西客家和闽东畲族地区却有与之类同的山歌曲例。我们在探究其源流时,除了要看到客家人迁徙对这一音调所起的传播、扩散作用外,还要分析另一传承主体——畲族的迁移、流动,对该音调的广泛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
客家民系迁移过程仿真模拟研究
-
作者:何郑莹 徐建刚 李永强
期号:第1期
来源:遥感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迁移 空间分析 仿真
-
描述:家民系文化迁移扩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移民适宜性因子的客家民系迁移过程的仿真结果显示:客家民系迁移时空演进中的阶段性分布较为明显,赣南、闽西汀江流域、粤东北地区呈现出以赣州、长汀、梅州为中心的3个文化片区,客家民系文化层级、文化中心(客家首府)的分布与移民适宜性呈现相关性.
-
广东客家围龙建筑文化探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科学与财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建筑文化 粤东围龙屋 粤北围楼
-
描述:客家人原祖籍地为中原,是中国中原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然后扩散到海外。客家先民几经辗转迁徙,在迁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祖先)融合,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并发展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
-
浅议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与融合--以客家女子传
-
作者:任柏安
期号:第4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迁移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客家服饰
-
描述: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可知,在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人口迁移只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由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
-
祈愿如潮--台南三山国王庙的建筑文化与历史脉络
-
作者:张俣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南三山国王庙 韩文公祠 潮州 客家 粤籍移民
-
描述:與狀態。
近年出土地基發現,在清代早期臺南山國王廟與韓文公祠顯然是兩間獨立的廟宇。現今以三山國王廟中心的建築型態、藝術表現,顯然存在著一個歷史與建築的變遷過程,與其信仰原鄉的廣東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是故,本文也嘗試透過田野的實地調查,描繪了廣東地區不同方言群所呈現出來的不同建築風格。將臺南三山國王廟置入這樣的光譜中,強烈顯示出其中具有濃厚的潮汕建築傳統的成分。
這種「如潮」的祈願,不只表現在信仰對象的挑選上,也表現在其建築文化上。該廟獨特的風格特徵,追溯起來,也隱然藏身這種「如潮」的願望中,體現在建築文化表現的物質層面。粵人移民傳統社會中處於領導地位的文人與官員,較傾向於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非士大夫階層的群眾們,則崇敬故鄉的福神三山國王。後來隨著臺南府學地位的衰弱,潮州商人階層可能在光緒年間取得了廟宇的主導權,也導致三山國王廟吞併韓文公祠的結果。天后聖母則可能因為某種程度上扮演了與其他族群交流的角色,進而與韓文公祠分庭抗禮。於是在今日所遺存的臺南三山國王廟建築中,便可以看到三祠並立卻獨尊三山國王的視覺現象。藉著建築出潮州風格的建築,祭拜著潮州原鄉的神祉,當時的移民們不但表現出對故鄉的文化記憶,也是面對仍然不穩定的移民社會中,許許多多競爭挑戰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