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530)
期刊(868)
图书(278)
学位论文(159)
视频(72)
会议论文(32)
图片(10)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530)
期刊 (868)
图书 (278)
学位论文 (159)
视频 (72)
会议论文 (32)
图片 (10)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1276)
2013(541)
2012(501)
2011(504)
2010(363)
2009(189)
2008(185)
2006(50)
2004(22)
200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42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3)
红土地(12)
海峡旅游(9)
魅力中国(4)
华中建筑(3)
中原文物(1)
中华诗词(1)
中国国家地理(1)
广西民族研究(1)
广府村落田野调查个案:横坑
作者:冯江 阮思勤 徐好好  期号:第1期 来源:新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横坑村  格局  祠堂 
描述:家庙之后,横坑旧村从中心式布局转向变形的梳式布局的过程,并对村落中四座主要的祠堂建筑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台湾地方祠堂看中原文化的播迁——以新竹新埔双堂屋刘宅为例
作者:邱荣裕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原文化  祠堂  新竹  台湾省  播迁  客家族群  文化人类学  居住地区 
描述:先人“金身”(骨骸)之所,由于刘姓祠堂与祖塔建筑完整呈现其家族对于文化与血胤相承的理念,因此举例解说。[第一段]
毛泽东与客家祠堂
作者:刘良  期号:第12期 来源:湘潮(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祠堂  客家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苏维埃代表大会  崇义县  战士  古柏  民俗文化  国民党 
描述:高皇帝远"的"三不管"地带,是中原南迁而来的客家人所聚居的地方,而这些由客
赣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论“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内涵与装饰艺术
作者:高健婕  期号:第3期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文化内涵  祠堂  客家人  女性  客家文化  客家妇女  人文精神  聚居地  装饰图案 
描述:背族规者和供奉祖宗牌位,一向是男人的圣殿。祠堂之于女性就如同封建的枷锁般恐怖而又负累。然而,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北隅的客家人聚居地白鹭村,却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在历史上罕见
访客家首府谒唐宋古城——福建长汀之旅
作者:暂无 期号:第13期 来源:信息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  长汀  古城  客家族  汀江  宋朝  唐朝 
描述:半个世纪前,一位外国友人盛赞长汀之美,传为佳话。自古以来,达官显贵、骚人墨客吟咏长汀秀丽风光,亦留下许多华章佳句。
“福建土楼”学术表征的再思考:关于“福建土楼”和“祠堂”学
作者:小林宏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土楼  学说  祠堂  表征  学术 
描述:。最新研究指出,土楼在福建永定县至少有两万座
文化生态融合,美丽城乡典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建长汀
作者:徐建刚 杨钦宇 张翔  期号:第6期 来源:建筑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2]长汀作为我国1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代置县后,从盛唐到清末一直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州、郡、路、府的驻地,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3],享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4];同时长汀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21个革命圣地之一[5]。1994年,长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她以客家文化、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而闻名遐迩,是兼具近代史迹名城、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名城[6]。
最忆长汀与连城 中国最美的小城
作者:吴荣水 林荫  来源: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最忆长汀与连城 中国最美的小城
赣南的客家祠堂:以赣县夏府戚氏祠堂为例
作者:林晓平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祠堂  结构  祠产 
描述:赣南客家祠堂的兴建在明代达到一个高潮。一般说来,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规模宏大,祠产丰富。在历史上,赣南客家祠堂的最主要功能为祭祀本族祖先,同时,又兼具议事、执法、赈济、教育、文化等诸多功能,这就使得作为家族中心的地位神圣而不可动摇
“民间故宫”培田村
作者:李玉祥  期号:第3期 来源: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故宫  民间  祠堂  明清 
描述:频繁战乱,许多中原人历经艰辛南迁至此。他们不仅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新的家园,同时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独特的客家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去年春节,我曾独自一人来过培田村,那时在连城仅有一辆中巴面包车去村里,早上去,中午一点钟左右再从村里出来。因为培田村再往里走是个死胡同,我只有选择早出晚归坐中巴车。一路上司机埋怨没有人去那里,我安慰他,只要东西真的好,人们是愿意来的。常言道:酒好不怕巷子深。车行一个多小时后,进入培田村,一下车就遇见原培田小学校长吴美熙老师,他现已退休,但他本着对古村的热爱,在县里支持下刚刚搞起了旅游。恰好他正领着村里几个年轻姑娘言传身教地介绍村里的人文情况,于是,我请他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在他的带领下我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将村子前前后后跑了一圈,深深被打动。想想1996年在做《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