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11)
期刊(2202)
学位论文(747)
视频(153)
图书(140)
会议论文(71)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11)
期刊 (2202)
学位论文 (747)
视频 (153)
图书 (140)
会议论文 (71)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827)
2013(849)
2012(854)
2011(803)
2010(621)
2009(316)
2007(157)
2006(104)
2004(44)
1998(4)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248)
其它(951)
羊城晚报(90)
香港文汇报(79)
客家文博(35)
神州民俗(13)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1)
创作评谭(4)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
体验客家潮汕文化大拼盘修学天游
作者:蔡贤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行程亮点:深度进入粤东区域,寻找两大文化圈:潮汕文化圈(韩江流域)、客家文化圈(东江流域)。前往潮州游览广东大名寺之一开元寺,领略千年文化的魅力。参观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湘子桥,游览明代古城墙
试论三明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廖允武 廖允鸣 三明是客家地区,其中的宁化县石壁村,是海内外客裔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摇篮”,周围的县区,亦大多已被专家论证纯客县或半客县。三明又是盛产山歌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先民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
客家竹板歌
作者:江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竹板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颇受欢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也管它叫“乞食歌”。 小时候,记得那是解放前,家乡永定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谓“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 晚上听狗叫”,就是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什么
海客家 缘定三明 我市将举行大型青年集体婚礼暨首届客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获悉,5月1日至7日,我市将举行“海客家、缘定三明”大型青年集体婚礼暨2012三明首届客家婚俗文化博览会。 着凤冠霞帔拜堂、吃客
抓住人物个性演活剧中角色——扮演《等情郎》“姐”的体会
作者:卢致苑  期号:第10期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物个性  扮演  民间歌舞  地方特色  乡土气息  诙谐幽默  载歌载舞  感情纠葛  采茶戏 
描述:最后走到一起的故事。
客家说唱音乐:五板《劝世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作者:叶惠薇  期号:第4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句板  《劝世歌》  音乐形态 
描述:板,又称“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说唱艺术。文章以五板《劝世歌》为例, 从曲式、 调式结构,句法、腔词、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将五板《劝世歌》旋律特色植入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去思考,以客家人性格的两面性来解读,对研究客家音乐风格特征有积极的意义。
客家民歌唤醒城市遥远记忆
作者:刘莎莎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有一把草我门边坐,有一把米我唱山歌……”这是深圳客家先民的一首古老山歌。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现代都市人或许已经遗忘这古老的旋律,在流行音乐的吞噬下,“民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与客家民歌相伴生的城市历史记忆,也随之渐行渐远。$$所幸,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历史记忆缺失的严重后果。2005年11月,深圳市
梅县方言语法研究
作者:黄映琼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县方言  重叠  词缀  句法 
描述:、“打”、“欸”等词缀的用法。句法则分别介绍了处置、被动、受事前置、比较、有字句、添字句这六种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和具体用法。通过与其它客家方言及一些相关汉语史材料的比较,我们可以领略到梅县方言语法的主要特色。
2014苗栗客家桐花婚礼103对佳偶完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14苗栗客家桐花婚礼4月26日在该县铜锣客家大院举行,103对佳偶在桐花纷飞的浪漫景致下互许终身。据悉,苗栗县国际文化观光局在每年4、5月桐花盛开季节举办客家桐花婚礼,今年已迈入第9届,已促成800余对新人,也催生出不少“桐花婚礼宝宝”。婚礼沿袭“古礼迎亲”习俗,新人穿着凤冠霞帔古式礼服乘轿伴
客家歇后语的趣话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相传,从前客家某山村,有个叫细二叔婆的老大娘,子女都到南洋谋生去了,只带有读书的小孙子。她家是单家独屋,离邻居较远。但她生活还是不错,每年春节,都请私塾先生给她写春联。有一年春节,她家贴的春联是: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可是她大年初一起来,发现春联下有人加了两个字,成为:旭日临门早死;春风及第先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