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4)
期刊(64)
学位论文(24)
视频(1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4)
期刊 (64)
学位论文 (24)
视频 (13)
会议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5(13)
2014(77)
2013(29)
2011(32)
2010(33)
2009(10)
2008(21)
2007(6)
2006(7)
200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
客家文博(4)
海峡导报(3)
科技信息(2)
传播与版权(1)
中国统一战线(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台湾周刊(1)
茶.健康天地(1)
搏击(1)
赣南采茶舞蹈的动作形态及其成因探析
作者:董铭  期号:第26期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采茶  动作形态  成因 
描述:真实反映,因而被国家认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备受关注.赣南采茶舞蹈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在今天,舞蹈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采茶舞蹈在不断地追求舞蹈的内容美、形式美、音效美、意境美的同时,其舞蹈的动态特征及其成因自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内容,这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保护、继承、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粤剧折子戏 《天女散花》之程式化动作技巧训练(下)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本课程在教学中凸显广东岭南戏曲元素,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着重戏剧表演的理论学习与项目训练,尤其倾向岭南戏曲的基本功和曲目训练,如结合广东三大本土剧种粤剧、潮剧、雷剧中的扇子功、水袖功、起霸等优秀传统技艺的训练,训练学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基本的戏剧表演创作技能。
第一节:粤剧折子戏 《天女散花》之程式化动作技巧训练(上)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本课程在教学中凸显广东岭南戏曲元素,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着重戏剧表演的理论学习与项目训练,尤其倾向岭南戏曲的基本功和曲目训练,如结合广东三大本土剧种粤剧、潮剧、雷剧中的扇子功、水袖功、起霸等优秀传统技艺的训练,训练学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基本的戏剧表演创作技能。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传播研究
作者:黄大鹏 张景发  期号:第5期 来源:传播与版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美食  双语传播 
描述:赣南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状况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涛 崔胜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民俗旅游资源  开发状况  对策 
描述:赣南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析江口土家族“金钱杆”艺术形态
作者:陈秀媚  期号:第10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家族  金钱杆  民俗舞蹈  艺术形态 
描述:文章从形式、动作、内容等方面分析了江口土家族民俗舞蹈“金钱杆”的艺术形态,江口金钱杆形式上分二人对打、两对对舞、多人齐舞等形式,动作上分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和多人动作,内容上主要表现男女爱情、求财祈福和生产生活。
探寻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的符号
作者:蔡享丽  期号:第7期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  客家  民俗舞蹈  舞蹈符号  客家精神 
描述:舞蹈以身体舞姿作为表达的符号传达出内在的情感。相同的舞蹈动作姿势由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语境的差异性。而最能成为梅州客家民俗舞蹈符号代表的,不是那些与中原民俗舞蹈有着同样的动作姿势,而是从这些相似动作中透射出来的"客家精神"。
粤北采茶舞蹈初探
作者:李田田  期号:第6期 来源:肇庆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北  客家  民俗  采茶舞 
描述:广东粤北采茶舞是在特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的。粤北采茶戏中的舞蹈动作模拟了现实生活动作、劳动动作、动物形态、壁画和雕塑造型。舞蹈形态与技巧有扇花、步伐、水袖、架子等。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和风俗习惯对采茶舞蹈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客家方言体貌助词“啊”
作者:饶长溶  期号:第1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客家方言  体貌助词 
描述:客家方言体貌助词“啊” ,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 ,也可以表示动作持续的方式等多种状态。而它的本字“虽熟犹生” ,或许属于汉语与非汉语交融的底层词语。
梅县方言动词的体貌研究
作者:王秋珺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方言  体貌  时间模型  “啊” 
描述:本文通过分析梅县话中对于动作的表达有哪些形式,所表达的动作在事态发展中处于什么阶段、什么情貌等,尝试总结梅县话中动词体貌表达的规律,以此揭示操该方言的人群所具有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