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穿越大地,奔向永远——感悟《永远的驿站》
作者:王予霞  期号:第8期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地  驿站  感悟  作品内容  文化区域  历史人物  人生理想  文化圈 
描述:作品内容所涉以厦门为基点,推及闽南与客家两大文化圈,又辐射到福建其他文化区域,艺术化地复活了福建较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并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了对那些让民族及其精神延绵不绝的恒久价值观的认同
传统客家女性的社会家庭角色及族群文化特点:客家山歌中女性文
作者:陈菊芬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女性文化  精神个性 
描述:客家山歌中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女性的讴歌,展现了客家女性独特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客家族群独特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山歌也教化着后人,加深了客家人族群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它的发展。
亮“大陆阿里山”品牌 建两岸交流合作基地
作者:赖招源  期号:第19期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交流合作  创业园  高山茶  台湾同胞  杜鹃花  漳平  品牌  福建省  台资企业  两岸 
描述:漳平地处福建省西南部,是闽西东大门、闽南金三角的后花园、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是福建沿海连接和辐射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漳平与台湾地缘近、人缘亲、文缘深、商缘广、习俗同、话语通,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民俗(包含客家)文化深受台湾同胞认同
何谓客家
作者:曾祥委  期号:第5期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移民  南朝通语群  客方言群  客家族群 
描述:群摩擦中不断凝聚,清末民初时期完成了族群意识构建。30年来,由于客籍人士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瞩目成就,开放改革的需要和客家研究的鼓吹,"客家"才被整个"客方言群"认同并成为其标志。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客家族属考证
作者:冯秀珍  期号:第3期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孙中山  紫金客家  客家族属 
描述: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关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的族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文章通过族谱/家谱/本人认同及重要旁证等,充分论证孙中山的先祖来自广东紫金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本人及其子孙科、其孙孙穗芳是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海峡两岸客家族谱的研究和追溯
作者:王玉玲 唐兆民  期号:第5期 来源:兰台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客家族谱  追根溯源 
描述:客家族谱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纽带。"凡人必有姓氏,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犹如木有根,水有源。"对客家族谱的研究和追溯,将会进一步加深海峡两岸客家同胞同根同祖的认同感。
发挥优势 加强合作:永定县对台工作调研报告
作者:毛高良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工作通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台工作  永定县  合作方  优势  调研  客家土楼  独特魅力  客家文化 
描述:近年来,福建省永定县对台工作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台办的关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客家土楼、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着力打好“土楼牌”,唱响“客家歌”,增强台湾同胞对同种同根同文祖籍地的认同,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马来西亚客家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柯雪润 陈靖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形式和内容  马来西亚  海外华人社会  社会等级制度  社会经济地位  文化因素  文化模式 
描述:饮食或庆祝仪式等细节,我们能否总结出一套更核心的行为模式或认同模式,使客家能反复地从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其他族群中区分出来?研究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家在很多地区所具有的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客家研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会议综述究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论坛  学科交叉  综述  视野  文化认同  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描述: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主题,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
人文珠江:以居住之名--客家围楼:梦里依稀身是客
作者:魏安莉 王少芳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三峡:水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居住  珠江  人文  空间感受  心理结构  自我认同 
描述:作为非著名范例,也更具草根精神的粤东、粤北的客家围楼,向我们揭示客家地域的意义,表达客家人的空间感受,展现客家人如何通过建造围楼并在其中起居逐步地形成内向的自我认同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