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祭祀圈与信者圈:基于台湾苗栗县客家村的事例
作者:末成道男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祭祀圈  事例  客家  台湾地区  村落研究  宗族研究 
描述:祭祀圈是汉族村落研究的主题之一,虽然已有许多研究,但是与宗族研究相比,其概念还没有十分明确,而且研究方向恐怕也有所分裂。
漫谈南靖土楼文化
作者:张慧卿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靖县  土楼文化  建筑风格  生活习俗  图腾信仰 
描述:于地处闽西南交接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不停碰撞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闽西南双重文化,其在建筑、风俗以及宗族方面所带有的双重文化烙印,使南靖土楼成为土楼文化中最具特色地带。
论客家围龙屋建构的生态意义: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为例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丙村镇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生态体系  宗族简史  宗祠结构 
描述: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广东省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建构的实证,亦即通过围龙屋主人温氏宗族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此一围龙屋在特定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即生态体系、宗族简史、宗祠结构、祖先崇拜及讨论。文中作者尝试利用历史资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人们
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
作者:李昕泽 任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堡寨  聚落  社会文化  组织型制  礼制 
描述: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论传统客家村落的纷争处理程序——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期号:第6期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武北  村落社区  纷争处理 
描述:靠民间组织 ,实行的是基层自治 ,宗族领袖、地方精英在村落社区事务中发挥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体现了村落社区内部高度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 ,客家村落社会控制还存在着部落社会的种种痕迹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社会文化中的非汉族因素及其法律发展的文化背景
传统客家女子教育初探
作者:黄茜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女子教育  客家  传统教育 
描述:客家妇女历来以勤劳俭朴闻名于世,她们在教育方面也颇具特色:内容上凸显生活劳动教育,表现了客家女子的"劳作"、"精明"和务实;形式上,独特的山歌戏剧和生活教育折射出客家民系的精神内涵,宗族和家庭教育则是儒家教育的精神的传承。
生存资本与生活空间的竞争:以台湾中部两部客家移民族谱为讨论
作者:陈瑛珣  期号:第2期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空间  生存资本  地域社会文化  客家移民  家谱 
描述:居地之后,建立移民聚落空间的历程。本文试以台中石冈《刘元龙公派下家谱》、苗栗铜锣《李氏宗谱史记》为讨论对象,探讨清代渡海来台拓垦的先民们,借由精神上血缘凝聚力与物质上的经济合作力量,以宗族为单位,建构生存空间,逐步地域社会化的过程。
礼法规范与权威:浅析客家聚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与布局
作者:杨建军  期号:第12期 来源: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礼法规范  客家  聚居建筑  空间构成  平面布局 
描述:客家聚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继承和发扬了汉民族建筑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平面布局等内容,探讨了客家聚居建筑的空间设计特点,反映了客家人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礼制思想和崇宗敬祖的宗族观念。
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作者:苏东来  期号:第1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宗祠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东山客家 
描述: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五华“扮古事”的研究意义与现状
作者:黄东阳 张快彩  期号:第8期 来源:音乐时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仪式音乐  办古事 
描述:五华“扮古事”,是广东梅州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是客家人的古老礼俗之一。本文对其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希望对研究五华“扮古事”的学者有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