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麒麟舞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清溪镇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清溪镇麒麟前往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第二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 演出并获金奖。
清溪麒麟应邀参加澳大利亚国际旅游节。
传统的麒麟舞威武中透出吉祥。
深圳商报驻东莞记者
-
客家文化游发展期待破瓶颈杨村“镇宝”盼炫彩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风格迥异的乌石围。(资料图片)
○李胜雄 记者周善汉 杨小林
龙南县杨村镇,离县城近60公里,是全县最边远的乡镇。这是一个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尽管四面环山、交通阻塞,但因为拥有乌石围和燕翼围两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而小有名气。
然而,历经岁月的变迁,这些当年熠熠生
-
走马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梅县雁洋镇松坪村 松坪村:客家建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松林村古民居群
异存楼内部依然可见昔日辉煌。
祠堂中给后代祭祀祖先的牌位。
智介公祠
松坪村中的异存楼、树德楼
外貌依然完好的继生公祠
应盛公祠
●本报记者罗娟娟特约记者房文东吴增贤摄影古礼贤
听说刚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的
-
冯大利四角楼住过“一家”300口位于惠东白花镇田洋村,是迄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外景。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古围屋墙上有不少图案。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 “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
-
朱泽君率队到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调研时指出 现“桥溪古韵”建“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朱泽君、谭君铁在桥溪村调研。(高讯摄)
本报讯昨日,市委书记朱泽君率队到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调研。朱泽君指出,桥溪古韵是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的重点项目,也是建设叶帅故园
-
古城迟暮 三户留守惠东多祝镇田坑古城融广府、潮汕、客家建筑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古巷深深。
古城大门上没有牌匾或对联,偌大的城堡显得随意自然。
陈氏宗祠里,七对功名牌匾展示着陈氏先祖的荣耀。
这样的望楼曾有七座,寓意“七星伴月”,如今仅存两座。
红砂岩、古城墙,占地12000多平方米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的田坑古城有着明显的明代建筑印记,它的建筑风格同
-
古镇洛带客家的来源与形成
-
作者:刘世旭
期号:第2期
来源:成都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专家 国家 精华 中国大陆
-
描述: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博白客家节日饮食习俗的调查与研究:以龙潭镇大安村为个案
-
作者:汤春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节日饮食 博白 大安村
-
描述:野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以博白大安村客家人的节日饮食习俗为例,探讨客家节日饮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特点、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以及在与现代文化的互动整合下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提供有利的补充。博白客家节日饮食是典型的客家饮食,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征:一、以团圆、喜庆为中心的节日饮食,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春节、中秋节中,客家人通过参与和制作丰富多彩的节日食品,团圆、喜庆文化渗透在饮食习俗的方方面面,并以文化的模式积淀下来,体现了客家人盼望团圆和重视团圆的饮食文化心理;二、以祭祀和纪念为中心的节日饮食,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信仰为中心的清明节、“七月十四”节和以纪念为中心的端午节、重阳节中,饮食的特色在于各式各样的祭品,客家人用数量不等、等级不同的神食来祭祀不同的先祖或神灵,体现了客家人崇宗...
-
社会经济变迁下的客语学习及其困境之研究-以杨梅镇大同国小为例
-
作者:黄文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变迁文件分析 质性研究 访谈 文件分析
-
描述:解,運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即以訪談家長、學生、學校客語教學人員之資料為主,並輔以研究者觀察所得及相關文件資料,分析上述資料並佐以楊梅鎮及大同國小之現有社會變遷分析數據,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客家族群客語能力的喪失,實際上是台灣大環境變遷的結果;台灣社會變遷的事實,連帶影響家族制度與家庭親子關係的變化,最後導致客語傳承功能的式微;領有客家庄頭銜的楊梅鎮,其經濟發展雖不如台灣整體的發展速度,但是仍存在著客家族群母語面臨相對弱勢的命運;相對之下,現有學校母語教育的方式便有許多盲點、困境亟需調整及克服。根據本文研究結果提出之建議如下:珍視傳統家庭的價值,增強家庭親子相處的時間,才能確保正常的母語學習方法;政府應透過加強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手段連結家庭教育,恢復家庭因社會變遷失去的母語教育功能;母語的傳承關鍵點在建立母語價值觀;母語教學在政策上的建議是以學校為本位的「媒合」,即家長共同參與學校母語課;社區母語義工常態性進駐學校,參與學校的母語教學及相關活動,使社區、學校形成母語語言巢;學生也主動走進社區,經由對社區母語情境的親近,強化客語的學習與使用。
-
「落地.生根」:客家外籍配偶婚姻生活适应策略─以头份镇外籍
-
作者:刘惠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籍配偶 跨国婚姻 婚姻仲介 生活适应 商品化 人际关系网络
-
描述:姻開始後夢想幻滅。跨國婚姻首先面對語言、文化和飲食等生活本能的建構和適應,如果沒有得到夫家支持和協助,適應台灣的新生活對他們而言將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其次是夫家的社經地位居中下階層,經濟狀況並非她們所預期,甚至還得靠她們維持家計,有些外籍配偶還得面對婚姻暴力的恐懼。即使跨國婚姻非她們所預期的美好,但她們大多數還是選擇留在台灣謀生存。為了維繫生活和諧,努力「調適」以符合社會規範是她們運用的策略,私底下透過生育權、爭取經濟獨立、建構人際關係網絡和讀書識字增能等方法,以爭取自主權和脫離對夫家的生活依賴。本研究透過服務學校外籍配偶識字班成員訪談,從中立意抽樣13位進行深度訪談和觀察,了解她們在跨國婚姻中的生活適應策略,並訪談其夫家、識字班老師及社區民眾的觀點做為資料驗證。